佳木斯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
这几天刷手机,总能看到"佳木斯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"这个话题在朋友圈里转来转去。说真的,刚看到这个标题时,我还以为是哪个商家搞的促销活动呢。
后来仔细一看,原来是佳木斯几个初中生自发给留守儿童组织的心理热线。这几个孩子把自己的零花钱凑了凑,买了个二手手机,每周固定叁个小时接听电话。他们给这个活动起了个名字,就叫"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"计划。
一场温暖的意外
说起来这事挺偶然的。主要发起人是个初二女生,叫小雯。她表弟在乡下读书,父母常年在外打工。有次视频时,表弟说特别想找人说话,可是爷爷奶奶忙着干农活,同学们也都各回各家。这句话让小雯琢磨了好久。
她在班上一说这个想法,立马有七八个同学响应。大家你十块我五块地凑钱,最后凑够了50元,买了张电话卡。他们专门选了周六下午两点到五点这个时间段,因为这个点很多留守在家的孩子刚写完作业,正闲着。
刚开始那会儿,电话铃响得稀疏拉拉的。后来有个接到电话的小朋友在作文里写了这件事,被老师发到网上,这下可热闹了。现在每次开通热线,叁部手机都接不过来。
电话那头的声音
我特意找了几个接过热线的孩子聊过。有个叫小军的男孩说,他最喜欢和热线里那个初二男生聊天,因为对方会教他怎么系鞋带才不会松——这种小事他没人可问,爷爷奶奶总是说"随便系系就行"。
还有个女孩说,她第一次打电话是因为期末考试没考好,不敢告诉外婆。热线里的小姐姐跟她说:"没关系,我上次数学也没及格。"就这句话,让她觉得特别踏实。
这些看似琐碎的对话,对电话那头的孩子来说,可能是一周里最期待的时光。佳木斯这几个初中生或许没意识到,他们提供的不仅是陪伴,更是一种被理解的感觉。
现在这个"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"的项目已经运行两个多月了。最早那50元话费早就用完了,后来是学校老师悄悄帮他们充了值。也有其他学校的学生听说后,在自己学校搞起了类似的热线。
有次我问小雯,做这个事最难的是什么。她想了想说:"最难的是有时候接到特别沮丧的电话,我们却帮不上什么忙。有个小朋友说他爸妈叁年没回家了,我们只能听着他在电话里哭。"
不过她说,就算只是听着,对方好像也会好受些。因为至少在这个世界上,有人愿意花时间听他们说话。
这件事让我想起小时候住的大院。那时候谁家孩子有事,整个院的大人都会过来搭把手。现在这种邻里关系淡了,但这些初中生用一根电话线,又把人和人连在了一起。
或许我们总把善意想得太复杂,需要很多钱、很多资源。但实际上,有时候就是50元话费,加上叁个小时的时间,就能让另一个孩子的世界变得不一样。
佳木斯这几个孩子的故事还在继续。听说最近有通信公司联系他们,想提供免费的话费支持。这倒是件好事,不过小雯他们说,还是想保持现在这样的小规模。"太大了我们怕做不好",这是她的原话。
是啊,有些温暖的事情,或许就该这样安安静静地继续下去。就像春天里悄然绽放的野花,不需要太多人关注,却实实在在地点缀着这个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