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河上课喝茶辩辩群,双河听课品茶辩辩群交流
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个挺有意思的群名,叫“双河上课喝茶辩辩群”。刚看到时我愣了下,上课还能喝茶?这组合挺新鲜的。
后来通过朋友邀请进去了,才发现群里氛围特别轻松。管理员是个退休的语文老师,大家都叫他陈老师。每周叁晚上八点,他会在群里开个语音直播,讲讲《红楼梦》里的茶文化,或是唐宋诗人的逸闻趣事。有意思的是,每次直播前他都会提醒:“大家先把茶泡上啊,今天我们喝着龙井读苏轼。”慢慢地,这个习惯就传开了——现在每到周叁,群里准有人晒自己的茶具,从玻璃杯到紫砂壶应有尽有。
在双河听课品茶辩辩群交流的日常
群里最热闹的要数周末的品茶会了。上周六,做茶艺师的小林分享了如何辨别铁观音的春茶和秋茶。她发了段视频,画面里茶汤清亮,她边冲泡边讲解:“看这叶子展开的形态……”马上有人跟着泡了同款,在评论区回复:“真的诶!春茶的香气确实更绵长。”这种即时互动特别有意思,比单纯看教学视频生动多了。
其实刚开始我也纳闷,为什么非要边上课边喝茶?有次听陈老师讲陆羽的《茶经》,他随口说了句:“茶要趁热喝,知识要慢慢品。”突然就明白了——在这个什么都求快的时代,能找个地方静下心来,边品茶边学点东西,反而是种难得的享受。群里有个程序员小王说,他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这几个小时,把手机调成勿扰模式,专注地听讲、品茶、聊几句,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。
前几天群里还在讨论要不要改个更“正经”的名字,投票结果出人意料——九成的人都支持保留原名。做设计的李姐说:“这名字多好啊,一看就知道咱们这儿不搞那些刻板的教学。上课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,捧着茶杯也能长见识。”
不知不觉在这个双河上课喝茶辩辩群已经待了两个月。虽然还没见过面,但通过一杯杯茶,大家好像成了熟悉的朋友。昨天有个新成员问该买什么茶具,马上有五六个人给出建议,从几十块的入门套装到手工制作的精品都推荐了个遍。这种毫无保留的分享,在别的群里还真不太多见。
有时候我在想,或许正是“喝茶”这个简单的动作,让学习变得不那么功利了。没有人催着你交作业,也没有考试压力,就是纯粹地想了解点有趣的知识。昨晚陈老师讲到唐代茶文化时,我正泡着朋友寄来的凤凰单丛。茶香里听着那些跨越千年的故事,突然觉得,有些美好确实需要慢下来才能感受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