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坛火车站小巷子,金坛火车站附近小街
那列绿皮火车开走后
金坛火车站其实不算大,出了站,绕过那个总是停满出租车的小广场,往右一拐,就走进了这条巷子。说它是“金坛火车站小巷子”,倒更像是一条被匆忙过客们遗忘的角落。墙面斑驳,露出里面砖头的本色,几根电线杆斜斜地立着,线缆在空中织成一张复杂的网。空气里有种特别的味道,混着旁边小餐馆飘出的油烟味,老房子淡淡的潮气,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桂花香——不知是从哪户人家的院墙里探出来的。
我站在巷口,有点愣神。火车站里头是锃亮的地板和匆忙的广播声,一门之隔,这里的时间却好像走得特别慢。一位老爷子坐在自家门口的竹椅上,眯着眼,手里摇着蒲扇,收音机里咿咿呀呀地放着锡剧。他看着站前路上来往的车流,眼神却是放空的,仿佛那些喧嚣都与他无关。这场景,和我想象中的“金坛火车站附近小街”那种或许更热闹的景象,不太一样。
往里走,生活的细节就更多了。窄窄的巷子两旁,挤挨着各种小店。一家理发店的招牌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风格,红底白字,写着“传统理发”。老师傅正给一位客人修面,动作不紧不慢。隔壁是一家五金杂货铺,东西摆得满满当当,几乎要溢到路中间来。再往前,有个大妈在自家门前的煤球炉上炒着菜,滋啦一声,香气瞬间就扑满了整条“金坛火车站小巷子”。
我忽然觉得,这条巷子,就像是火车站的另一面,是它不那么光鲜,却充满烟火气的里子。人们从这里出发,奔向远方;也从远方归来,回到这里。巷口那家简陋的招待所,窗户上贴着“24小时热水”的红字,大概住过许多为了赶早班车而将就一夜的人吧。他们带着不同的故事和心情,在这条小巷子里短暂交汇,然后又各自散去。
巷子深处,有几栋老房子已经空了,窗框卸了下来,墙上用红漆画着大大的“拆”字。看来,这条“金坛火车站附近小街”也终究躲不过城市发展的脚步。不知道明年,或者后年,再来这里,还会不会看到那个摇扇子的老爷子,闻到那阵熟悉的炒菜香。或许,到时候,这里会变成一条更宽、更整齐的商业街,名字也可能变得更时髦。
一列火车从车站方向呼啸着驶过,脚下的地面传来微微的震动。这声音,巷子里的人们大概早就习惯了。我回头看了看这条静静的巷子,它依旧在那里,像一个沉默的旁观者,看着一代又一代人从此经过,听着南来北往的火车轰鸣,承载着许许多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