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新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阜新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这两天刷手机,总能看到一个挺绕的话题——“阜新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。说实在的,刚看到这串字儿的时候,我脑子里也是一团问号。这到底说的是啥?是某种特别的套餐,还是孩子们之间流行的新鲜事儿?
正巧楼下邻居家孩子小凯今年上初二,周末在楼道里碰见他抱着篮球满头大汗地跑上来,我就顺口问了句。这孩子一听就乐了:“叔,你也知道这个啊?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在聊呢。”他擦了把汗,靠在楼梯扶手上跟我说起来。
那通长长的电话里,到底聊些什么
小凯告诉我,这事儿在他们学校挺常见的。有的同学会攒下零花钱,然后找个周末下午,约上好朋友打个超长的电话。一打就是两叁个小时,话费差不多就是五十块钱左右。“我们平时在学校,虽然天天见面,但哪有时间好好聊天啊?课间十分钟,上个厕所接个水就没了。回到家还得写作业,爸妈管得严,手机都不能多碰。”
我听着挺好奇:“那这么长时间的电话,你们都聊些什么呢?”
“什么都聊啊!”小凯眼睛亮了起来,“比如班上谁和谁闹别扭了,数学老师今天讲的那道题到底怎么解,最近玩了什么新游戏,或者就是单纯吐槽一下作业太多。有时候说着说着就跑题了,聊到最近看的动漫,或者幻想以后上高中的样子。”他顿了顿,语气变得稍微低沉了些,“其实吧,就是觉得有人能认真听自己说话,感觉特别好。不像在家里,说不了几句,爸妈就开始问考试成绩。”
这孩子说完就急着回家写作业去了,留下我在楼道里站了好一会儿。想想也是,现在的初中生,看起来什么都不缺,可真正能自由说话的空间,好像真的不多。
后来我又问了当老师的朋友。她说确实注意到这种现象,特别是这学期开学后,班上几个要好的女生偶尔会提起她们周末的“电话马拉松”。“一开始我也担心是不是浪费时间,但后来发现,这些孩子在电话里互相辅导作业,分享学习方法,其实也是一种社交和学习。”她告诉我,有个内向的学生,就是在这样的长时间通话里,慢慢变得开朗起来,在课堂上敢举手发言了。
说到这个阜新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的现象,其实挺有意思的。五十块钱对初中生来说不是小数目,可能是他们省下好几周的零花钱。能让他们愿意花这笔钱的,肯定不是随便闲聊那么简单。
我认识的一个家长王姐,她女儿小雨今年初叁。王姐最开始发现女儿花这么多钱打电话,特别生气。“我当时就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了,五十块够买多少有用的东西,怎么就拿来打电话了呢?”
但后来有一次,小雨感冒发烧请假在家,正好她的好朋友打来电话,把当天所有科目的笔记和作业都仔细说了一遍,还在电话里讲了老师补充的知识点。那个电话也打了将近两个小时。“从那以后我就不太管她这个了,”王姐说,“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,我们大人总觉得他们在瞎聊,其实他们也在互相帮助,共同成长。”
想想我们小时候,虽然没有手机,但放学后不也经常和好朋友在路上磨磨蹭蹭,舍不得回家吗?或者在公用电话亭,掏出几个硬币,跟同学说个没完。现在的孩子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家长都这么理解。有的家庭条件不太宽裕,觉得这笔花销没必要;有的担心影响学习,怕孩子一聊起来就收不住。这些担忧都挺合理的。
其实关键可能不在于打不打这个电话,而在于孩子们为什么需要这么长时间的通话。如果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足够的交流和倾诉的空间,可能就不会这么依赖电话了。比如家里人能多听听他们的想法,学校里能有更多自由交流的机会。
写到这儿,我突然想起小凯说的那句话:“有时候就是觉得,有人愿意花时间听你说话,这种感觉特别好。”想想也是,不管大人还是孩子,谁不希望被倾听、被理解呢?
看来这个“阜新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背后,不只是几十块钱话费那么简单。它更像是孩子们在自己有限的空间里,努力创造的一小片自由天地。在这里,他们可以暂时放下学生的身份,不用想着考试和成绩,就只是做个简单的自己,和能理解自己的朋友,说说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