遵义98场体验分享,遵义98场活动感受记述
说起遵义,很多人会先想到历史课本里的那座转折之城。但这次我想聊的,是最近参加的遵义98场活动——这个名字听着就挺特别的,对吧?
那是个周末的下午,活动地点在遵义古城墙边一个新改造的文化空间。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欢快的芦笙调子,空气里飘着豆花面的香气。签到处的姑娘递来一杯金银花茶,笑着说今天安排了非遗手作和长桌宴。这种接地气的安排让我立刻放松下来,感觉像是来亲戚家串门。
老手艺的新玩法
最让我惊喜的是竹编体验区。老师傅教我们编小竹篮时讲过这么件事:他小时候跟着爷爷学编竹篓,现在却要研究怎么编手机支架。说着他把薄竹片在手里转了几圈,还真变出个能放手机的架子。我们这群年轻人围着学,开始时手指笨得像胡萝卜,但慢慢也摸到了门道。旁边大姐边编边哼着土家山歌,这场景既传统又新鲜,老手艺活在今天就该这样吧。
长桌宴摆在露天的青石板院里,十几张条凳连着排开。酸汤鱼冒着热气被端上来时,整条桌子的人都像认识了很久。对面坐着位本地大爷,他说现在年轻人办活动知道要把座位挤紧些,“挨着坐才有人情味嘛”。这句话让我想起小时候吃席的场景,现在很多饭局都太规矩了,反而少了这种热乎劲。
饭后有个做傩戏面具的环节,指导老师让我们别太追求画得标准。我对着空白面具发呆时,忽然理解了什么——这些老传统不是摆在博物馆的标本,而是可以跟着我们的生活一起变化的东西。就像我最后画的面具,既像传统的傩戏造型,又莫名像最近追的动漫角色,但挂在墙上还挺和谐。
天色渐暗时活动接近尾声,大家在挂满面具的墙前合影。组织者往每人手里塞了包遵义红茶,包装上是手绘的古城楼。我捧着这袋茶走在回家的巷子里,忽然觉得这样的遵义98场体验分享特别真实。它没把文化说得高高在上,而是让你在揉面团、编竹条、嗑瓜子的过程中自然感受到某种延续。
回来后和朋友聊起这次遵义98场活动感受记述,她们都好奇地问下次能不能一起去。我想这份期待或许就是最好的评价——这些看似平常的吃吃喝喝、动手尝试,反而让地方文化变得可亲可近。就像那杯临走时喝到的土茶,初尝微涩,但回甘很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