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平火车站小巷子,邻近的火车站小径
乐平火车站小巷子,邻近的火车站小径
每次从乐平火车站出来,我总是不急着去大路上打车。相反,我的脚步会不由自主地拐向站前广场东侧,那条不起眼的乐平火车站小巷子。它就像这座城市的一个秘密出口,直接通向那些被宏大叙事遗忘的、充满烟火气的角落。
说它是小巷,其实一点儿也不委屈它。宽度嘛,刚好能容一辆叁轮车和几个行人擦肩而过。两旁的建筑有些年头了,墙壁上爬满了斑驳的痕迹,像是时间这位画家不经意间留下的抽象作品。阳光在这里也显得格外吝啬,只在中午前后,才肯大大方方地铺满半条路面,把青石板照得泛着温润的光。
一走进这条乐平火车站小巷子,感觉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。耳朵里火车站那种嗡嗡的、催促着人潮奔涌的广播声渐渐远了,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生活的声音。小卖部门口,老大爷摇着蒲扇,收音机里咿咿呀呀地唱着听不懂的戏曲;小吃摊上,油锅正滋啦作响,那股子混合着辣椒和葱花的香气,一个劲儿地往鼻子里钻,勾得人馋虫直动。
我常想,这条小巷和那条更出名的“邻近的火车站小径”,大概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兄弟吧。那条小径我也去过,更宽一些,也更规整,路两旁多是些为游客准备的小工艺品店,虽然也热闹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东西。是什么呢?嗯……大概是少了点过日子的扎实感吧。
而眼前这条小巷就不同了。它是为生活在这里的人服务的。你看那家五金店,扳手、螺丝刀摆得满满当当;旁边的裁缝铺里,阿姨正踩着老式缝纫机,给客人改裤脚。这里卖的吃食也实在,没有花里胡哨的名字,就是一碗热腾腾的拌粉,或者几张刚出锅的烙饼,能实实在在地填饱旅人的肚子,也慰藉着归家人的心。
有时候,我会在巷子中段那个老邮筒旁边站一会儿。这个绿色的铁家伙,现在用的人不多了吧?但它还固执地立在那里,像一个时代的守望者。偶尔能看到有人小心翼翼地投一封信进去,那动作里,带着一种在微信时代几乎绝迹的郑重。这一幕,你在那条更商业化的“邻近的火车站小径”上,是绝对看不到的。
所以啊,每当我穿过这条乐平火车站小巷子,我都觉得我不仅仅是穿过了一条物理上的通道。更像是完成了一场从“旅途”到“归处”的转换仪式。火车站代表的是离别与到达,是人生的宏大章节;而这条小巷,以及它连接着的那些寻常巷陌,才是生活本身,是那些细碎的、温暖的、无需言说的日常。
它可能不漂亮,也不够时尚,但它有呼吸,有温度。下次你如果在乐平火车站下车,不妨也绕个道,来这里走一走。不用探索什么,也不用总结什么,就这么慢慢地走,看看两旁的人家,闻闻空气中的饭香,或许,你也能体会到那种被真实生活轻轻拥抱一下的感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