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怀附近一百元叁小时,邻近地区叁小时百元服务
从路边小广告说起
前几天路过仁怀老城区,电线杆上贴着一张小纸条,上面写着“仁怀附近一百元叁小时”。说实话,第一眼看到这个价格,我心里直犯嘀咕:现在这年头,一百块钱能干嘛?喝两杯奶茶,加个油,看场电影就没了。叁小时的服务,到底能做什么呢?
带着这份好奇,我向附近几个开店铺的老板打听。杂货店的老张一边整理货架一边说:“你说这个啊,这附近确实有不少这样的服务。像是摩托车载客的师傅,包他叁个小时跑附近乡镇,差不多就这个价。”他指了指街角停着的几辆摩托车,“有些老师傅路熟,知道哪儿有便宜实惠的土特产。”
我顺着老张指的方向走过去,和一位姓李的师傅聊了起来。李师傅皮肤黝黑,操着一口地道的遵义口音:“对啊,我们这行就是这样,仁怀附近一百元叁小时,拉客人去周边转转。茅台镇那边游客多,经常有人想去找散酒,或者买点本地辣椒酱、豆腐乳什么的。”他掏出手机给我看相册,“上礼拜刚带一家叁口去看了以前的酿酒作坊,人家可满意了。”
藏在街巷里的实惠
不只是摩的服务,我在城郊结合部发现,这个价位竟然能涵盖不少生活需求。修自行车的王师傅说他偶尔会接这样的活:“有人家里水管坏了,或者要组装家具,叁小时足够搞定。收一百块,大家都觉得合适。”他擦了把汗笑道,“比起请专业公司,咱这价钱实在多了。”
更让我意外的是,连一些小手艺人也在做类似的服务。做竹编的杨阿姨告诉我,她经常被请去教人编篮子、做竹灯笼。“叁节课,每节课一小时,正好收一百块。现在城里人就喜欢这些手工活儿。”
不过话说回来,找这类服务还真得留个心眼。开小卖部的吴大姐提醒我:“最好找熟人介绍,或者看看他们有没有固定摊位。那种突然冒出来、连个联系方式都不愿留的,可得当心。”她边说边给顾客找零钱,“我们这儿都是老邻居,知根知底的才敢推荐。”
我发现在仁怀这样的地方,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反而让这种看似随意的交易变得可靠。几乎每个提供“邻近地区叁小时百元服务”的人,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范围和熟客圈子。就像菜市场里卖了几十年菜的老摊主,买的卖的都能叫出名字来。
随着了解的深入,我发现这种服务模式还挺有讲究的。时间定在叁小时,是因为这个时长刚好能完成大多数零工需求——从城区到附近乡镇跑个来回,或是完成一项简单的维修工作。而一百元的定价,既在大家的心理承受范围内,又能保证提供者获得合理收入。
住在附近的小年轻告诉我,他们经常凑钱请这样的服务。“比打车便宜,还能直接送到目的地。上次我们四个人去山里玩,分摊下来一人才二十五。”他笑着说,“老师傅还给我们讲了好多本地故事,比导游说得还有意思。”
这样的现象倒让我想起以前走街串巷的手艺人。时代在变,但人们对实惠、便捷服务的需求始终没变。只不过现在的“邻近地区叁小时百元服务”,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了。从载客到维修,从带路到教学,只要能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,就有人愿意提供这样的服务。
夜幕降临,我又看到那位李师傅还在街角等着。他笑着说再拉一单就收工:“这附近夜班工人快下班了,总有人错过末班车。”看来,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,这种贴近百姓生活的服务,确实在默默满足着许多人的日常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