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鞍山附近100米的美女过夜约,马鞍山百米内佳人伴游
昨晚跟老同学喝酒,他神秘兮兮地问我知不知道马鞍山附近100米的美夜生活。我端着啤酒杯的手顿了顿,这种话题总带着点暧昧的暗示。
他低头划拉手机,屏幕的光映在脸上:“就文化宫后面那条街,亮着粉灯笼的店面...”话没说完就被隔壁桌的喧闹声盖过。我捏着花生米没接话,心里却想起上周下班时遇见的趣事。
霓虹灯下的巧合
那天下着毛毛雨,我抄近路从巷子穿过去。有个穿旗袍的姑娘抱着纸箱站在屋檐下,箱子里掉出几本《古典舞基础教程》。她弯腰去捡时,发梢的茉莉香混着雨汽飘过来。“需要帮忙吗?”我撑着伞问。她抬头笑了笑,眼尾有颗很淡的泪痣。
后来才知道她是新搬来的舞蹈老师,工作室就在建设银行隔壁的二楼。有次看见她教孩子们压腿,练功服被汗水浸透依然在数拍子。这个马鞍山百米内佳人伴游的误会,倒让我见识到什么叫认真的魅力。
其实这片区藏着不少这样的故事。便利店值夜班的阿姐总在记账本背面写诗,网吧网管去年拿了省里的摄影奖。深夜亮着的窗户里,多的是为生活拼搏的普通人。
深夜食堂的烟火气
路口转角的砂锅粥开到凌晨叁点。常有个代驾司机蹲在门口喂流浪猫,机车头盔里贴着女儿的大头贴。老板娘说他有次接到马鞍山附近100米的美女过夜约的订单,结果发现是女白领加班到虚脱,只好把人送去医院吊针。
“现在年轻人都不容易啊。”她搅着锅里翻滚的米粥,突然朝窗外抬抬下巴。顺着视线望去,刚下课的几个舞蹈生正叽叽喳喳走进来,发髻松散地歪在脑后,练功包里露出护膝的边角。
穿旗袍的老师走在最后,看见我便点头示意。她接过打包盒时,我注意到她虎口贴着创可贴。“搬教材划伤的,”她晃了晃手,“比练舞时受的伤轻多了。”玻璃上的水汽模糊了夜色,砂锅粥的热气把灯光晕成暖黄色。
老同学还在微信里分享他的“探险”,我却想起舞蹈室彻夜不熄的灯。那些真正在马鞍山百米内佳人伴游的,或许是凌晨四点的豆浆香,是便利店永远的关东煮,是永远为晚归人亮着的窗。
今早特意绕路经过文化宫,发现他说的粉灯笼店铺其实是新开的24小时书店。落地窗前,昨夜见过的代驾司机正给女儿读绘本,舞蹈老师在对街买煎饼果子,晨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