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宁学生品茶上课,邕城学子课堂习茶艺
走进南宁叁中的茶艺教室,一股淡雅的茶香扑面而来。十几个穿校服的学生正围坐在长桌旁,小心翼翼地烫杯、置茶、冲泡。高二学生小林端起白瓷盖碗时,手指微微发颤,却在老师示范后逐渐变得从容。"以前觉得泡茶是爷爷奶奶那辈人才做的事,"她抿嘴笑道,"现在才发现,每个动作都藏着学问。"
这门别开生面的茶艺课已经连续开设三个学期。教语文的杨老师兼任茶艺 instructor,她发现学生们最初对茶道礼仪的"慢"很不适应。"他们总问'为什么要转三圈''为什么注水要拉高',但当了解到'凤凰三点头'表示对客人的尊重,孩子们的眼神就变了。"
当茶香漫过课本
每周四下午的茶艺课成了特殊的存在。没有考试压力,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茶勺与茶则碰撞的清脆声响。男生小陈原本觉得这是女孩子才喜欢的课程,直到第一次完整泡出武夷岩茶。"看着茶叶在杯中舒展,就像看一座微缩的山水。"他现在能准确分辨六大茶类的香气特征,还经常在家给父母泡茶。
学校与本地茶企合作,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茶园。在横县的茉莉花田里,学生们跟着茶农学习窨制工艺,见证茉莉如何与茶胚深情相拥。"原来我们南宁的茉莉花茶要经过九次窨制,"少女小黄轻轻抖落衣襟上的茉莉花苞,"这比解数学题需要更多耐心。"
不少家长反馈,孩子学了茶艺后变得沉稳了。准备茶具时会提醒家人"器为茶之父",写作业前也会先静坐片刻。有家长打趣道:"以前回家就抱手机,现在居然主动要求买茶具,周末还要全家品茶。"
授课老师杨老师认为,茶道中"和敬清寂"的精神正悄悄改变着课堂氛围。上周有学生不小心打翻了茶海,周围同学不是抱怨而是默默帮忙收拾。"这种默契在过去很少见,"她停顿片刻,"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。"
课程还在不断丰富内容。壮族油茶制作、茶叶审评基础相继加入教案。学生们在体验炒茶时被热气熏红了脸,却争相展示自己炒制的茶青。"虽然手法生疏,但这是他们与土地最直接的对话。"负责实践环节的农艺师如此评价。
夕阳透过窗棂洒进茶室,给紫砂壶镀上金边。几个学生仍在练习盖碗冲泡,水流划出优雅的弧线。他们或许不会成为专业的茶艺师,但当某天在忙碌生活中停下脚步,一定会记得这个充满茶香的午后——原来生活的诗意,就藏在每一片茶叶的沉浮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