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阳蚕蚕附近人约的优缺点,同城社交功能对比
东阳的年轻人现在用蚕蚕附近人功能,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。我表弟上周还跟我吐槽,说刷到隔壁小区的球友约战,结果跑去发现对方是他高中数学老师,俩人尴尬得边打球边聊了一路叁角函数?
隔着屏幕的便利与风险
说真的,这个功能对刚来东阳工作的人特别友好。不用通过七拐八绕的同事关系,直接就能找到同片区的饭搭子。上周我同事就在上面组了个羽毛球局,现在固定每周叁在市民中心打球。但你得留个心眼,上次遇到个声称在吴宁老街开奶茶店的,到了才发现是连锁店打工的——倒不是嫌弃,就是觉得吧,网络身份这东西,真得像拆盲盒似的得验货。
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刷附近动态,能看到各种生活状态。有抱怨振兴路堵车的,有晒汉宁路夜市小龙虾的,突然就觉得这座小城有了温度。不过切记别太实在,证件照和家庭地址这类信息,该打码还是得打码。我邻居家的姑娘就吃过亏,发了带门牌号的风景照,第二天直接被陌生人敲窗户。
同城社交的础叠面
现在各种同城软件都在做类似功能,但用起来感觉完全不同。有些主打活动报名,像上周江滨公园的荧光跑;有些专注兴趣小组,比如木雕城的文玩交流。蚕蚕附近人更随性些,可能刷着刷着就约成明天的饭局。不过这种随意性也是双刃剑,经常遇到说好叁点在南街口见面,结果对方四点才发消息说“路上堵车”。
有回我在动态里看见有人转让卢宅景区的年卡,面交时发现对方是同行,现在变成经常交流项目心得的网友。这种不期而遇的缘分,倒是传统社交很难给的体验。当然也得承受些无奈,比如精心组织的观影活动,最后只来了两个抱着猫来的姑娘,六个人对着叁只猫看完了整场《流浪地球》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年纪稍长的东阳人更爱用专业兴趣类平台,而年轻人反而回归蚕蚕这种传统工具。可能因为操作门槛低,不需要反复切换标签页,左手刷动态右手就能发定位。特别是江北新区的上班族,下班前发个“有没有拼车回老城的”,十分钟能凑齐一车人。
有天下暴雨,我在白云文化城门口躲雨,顺手发了条动态。结果不仅有人送伞过来,还意外发现对方是失联多年的小学同学。这种戏剧性重逢,让冷冰冰的定位功能突然有了烟火气。不过现在发动态前我会多想叁秒,毕竟上次吐槽工地半夜施工,第二天就被物业找上门了。
说到底啊,无论是蚕蚕附近人还是其他同城功能,都像咱们东阳人客厅里那扇虚掩的门——开着能透气,关着保安全。用得好了,能让生活半径从小区扩展到整个城区;用得冒失了,可能连下楼拿快递都得绕开某些路线。关键还是得记得,屏幕那头是活生生的人,而网络这头的我们,都得为自己的每次滑动负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