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施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恩施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
恩施的早晨总是带着一股茶叶的清香,走在老街上,总能遇见几个熟面孔提着茶叶罐慢悠悠地晃着。这几年,茶文化在这儿悄悄扎了根,不知不觉间,街上多了些有趣的变化。
记得去年春天,巷子口突然挂起了一块木招牌——"恩施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"。起初街坊们都好奇,这又是闹哪出?后来才明白,这是要给当地的茶人茶艺找个展示的舞台。没过两个月,隔壁街也开了一家"恩施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",两家像是约好了似的,把沉寂多年的茶市搅得热热闹闹。
茶香里的新风景
说真的,刚开始大家也就是看个热闹。可渐渐地,我发现这两个地方真不太一样。工作室那边总能看到年轻人捧着茶具进进出出,偶尔还能听见他们在讨论什么"冲泡节奏""茶汤层次"。而工作坊那边更接地气,经常摆开十几张茶桌,老师傅手把手教新来的小伙儿怎么闻香、怎么看叶底。
有个周末我特意去转了转,正赶上工作室在办初选。有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,端着茶盘的手都在发抖,可当她开始注水、出汤,那股专注劲儿立刻让周围安静下来。评委老师慢慢品了一口,点点头说:"这茶里有山味儿。"后来才知道,她家茶园在海拔八百多米的山上。
老手艺遇到新想法
这两家虽然路子不同,倒像是默契的搭档。工作室更像是个发掘苗子的地方,而工作坊则负责把好苗子打磨得更亮。上个月在茶市遇到老王,他种了半辈子茶,现在居然也跑去工作坊当起了指导老师。"现在的年轻人真会想,"他眯着眼睛笑,"我那套老方法,被他们一捣鼓,反而更有味道了。"
最让我感触的是,这两处地方从来不争不抢。有时候工作室选出来的好苗子,工作坊会主动邀请去交流;工作坊发现的传统技法,工作室的年轻人也会虚心去学。这种互相成全的劲儿,让恩施的茶文化悄悄发生着变化。
现在路过这两处地方,总能闻到不一样的茶香。有时候是清雅的白茶香,有时候是醇厚的红茶味。茶农老张说得实在:"以前我们只知道种茶卖茶,现在终于有人教我们怎么品茶、怎么把茶的故事讲出去。"这话听着普通,却道出了这些年最实在的变化。
傍晚时分,我又经过那条街。工作室里亮着暖黄的灯,几个年轻人还在讨论着什么;工作坊那边飘来阵阵茶香,几位老师傅正在收拾茶具。这两处地方,就像茶的两泡,第一泡清冽,第二泡醇厚,共同泡出了恩施茶文化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