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指山做服务的小巷子,五指山服务巷弄
说起这座城市的角落,还真有些特别的地方。那天我路过老城区,偶然拐进一条窄窄的巷子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的砖墙上爬满了绿藤。巷口歪歪斜斜挂着的牌子上写着"五指山做服务的小巷子",这名字可真有意思。
往里走几步就听见叮叮当当的敲打声,循着声音望去,一位老师傅正坐在自家门口修鞋。他手里拿着锥子,麻利地穿针引线,那专注的神情像是在完成什么艺术品。"师傅,这巷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啊?"我好奇地问。老师傅抬起头,推了推老花镜:"说来话长咯,这条巷子从前就叫五指山,后来住进来好些手艺人,都是做服务的,修鞋的、裁缝的、修钟表的,大家就这么叫开了。"
巷子里的日常
再往里走,果然看到各式各样的店铺。有个大姐坐在缝纫机前改衣服,哒哒哒的声音特别有节奏感。旁边修表铺的老师傅戴着单眼放大镜,小心翼翼地摆弄着细小的零件。最里头还有家配钥匙的,摊子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钥匙胚。这些老师傅们都在这里做了十几年,有的甚至更久。
一位正在烫衣服的阿姨跟我说:"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些手艺了,但我们这把年纪,就守着这点本事。"她手里的熨斗冒着热气,在布料上来回移动,"这条五指山服务巷弄啊,就像个老邻居,街坊们都习惯来找我们。"
确实,来这里的人多半是老顾客。有个大爷来取修好的收音机,说是用了叁十多年舍不得扔。还有个年轻人来找裁缝改西装,说是奶奶非要他来这儿,别的地方信不过。这些老师傅的手艺,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。
我在修鞋摊前等了会儿,看着老师傅给一双磨破的皮鞋换底。他先用铲刀削掉旧底,再抹上胶水,贴上新底,最后用锤子轻轻敲打。每个动作都那么熟练,像是重复了千百遍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,街边总有这样的手艺人,现在倒是越来越少了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。老师傅们开始收拾工具,准备收工。他们互相打着招呼,约着明天几点开门。这条五指山做服务的小巷子,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宁静。或许这就是生活的样子,平凡却踏实,简单却温暖。
走出巷口时回头望,那些昏黄的灯光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。这条小巷子就像城市记忆的一个片段,记录着那些靠手艺吃饭的人们的日常。虽然时代在变,但总有些东西值得保留,比如那份对手艺的坚持,还有邻里间的情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