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壁微信附近人500元一次,赤壁微信附近人一次500元
最近老在朋友圈刷到些奇怪的内容,半夜翻手机的时候,总能看到“赤壁微信附近人500元一次”这种模棱两可的广告。说真的,第一次瞥见这条消息,我手指头在屏幕上悬了半天,心里直嘀咕:这到底卖的什么关子?
我们这小地方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,可这种露骨的暗示就像夏天的蚊子,嗡嗡地在你耳边转悠。楼下便利店老板娘有回结账时悄悄问我:“你说那些整天发这种消息的,真有人会上钩吗?”她边说着边把零钱递给我,眼神里带着点好奇,又藏着点担忧。
街坊邻居的闲话
前两天去菜市场,正好碰见邻居张阿姨在鱼摊前挑挑拣拣,她压低声音跟我说:“现在这些年轻人啊,真是想钱想疯了。”她手里的塑料袋哗啦哗啦响,“我闺女班上有个家长,前两天还在群里看到有人发什么赤壁微信附近人一次500元,吓得她赶紧把群退了。”
说实在的,这种套路放在城里可能见怪不怪,但在我们这种小地方还是挺扎眼的。我家隔壁那栋楼就住着个小伙子,整天抱着手机不离手,有回我瞥见他屏幕上一闪而过的聊天界面,那些花里胡哨的头像看得人眼花缭乱。
我们这儿的年轻人大多往外地跑,留下来的要么在本地做点小生意,要么在厂里上班。每个月挣那叁两千块钱,突然看到“赤壁微信附近人500元一次”这种来钱快的门路,难免有人动心思。这不,前街老李家的儿子前段时间就迷上了这些,整天捧着手机嘿嘿笑,问他啥也不说。
藏在屏幕后的影子
有晚我和开网吧的老王喝茶聊天,他告诉我这些发广告的很少来自本地。“都是虚拟定位过来的,”他抿了口茶,“真要在赤壁微信附近人一次500元这种交易上栽跟头,那才叫冤呢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上个月派出所来社区做防诈骗宣传,那个年轻民警说得特别实在:“现在这些躲在网络后面的,比泥鳅还滑溜。”他们展示了好几个案例,都是先用暧昧字眼吸引人,等你要真转账过去,立马就被拉黑了。
我家对门租住着个大学生,放假回来时聊起这个话题,他笑着说这种老套路在年轻人那儿根本行不通。“一看就是骗局嘛,”他边拆快递边说,“不过那些独自在家的中年人,或者不太懂网络的老人家,倒真有可能上当。”
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。可不是嘛,现在网络花样这么多,连我们这些经常上网的都难免看走眼,更别说那些刚学会用智能手机的人了。而且这些广告总是说得含含糊糊,既不明说是做什么,又处处透着暗示,真是把人往沟里带。
昨天路过社区公告栏,看到新贴了张防诈骗海报,就列着类似“赤壁微信附近人一次500元”这样的典型话术。居委会刘大姐正给几个老人讲解:“看到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,直接划走就对了。”
其实想想也挺无奈的,好好一个聊天工具,愣是被这些人搞得不消停。现在每次打开微信,看到附近的人那个红点,我都直接忽略。你说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天上掉馅饼的好事,踏踏实实工作比什么都强。
今晚散步时,看见广场上跳舞的大妈们,路边下棋的大爷们,还有追逐打闹的孩子们,突然觉得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,比手机里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温暖多了。那些闪烁的屏幕后面,藏着多少我们看不见的陷阱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