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平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贵港中学生500元通话3小时
那天在菜市场碰到邻居李阿姨,她扯着我就开始倒苦水:“我们家那小子,前两天偷偷用他爸手机,叁个钟头打掉五百块话费!这才刚上初中啊,你说现在这些孩子...”她气得直拍大腿,我听着听着却走了神。
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在贵港的表姐也抱怨过类似的事。她家读中学的女儿为了跟同学讨论社团活动,愣是捧着手机聊了整整叁个小时,话费账单明晃晃写着五百元。两个地方,两群半大孩子,却像约好了似的上演同样的戏码。
电话两头的世界
你说这些孩子到底在聊什么能聊这么久?我试着问过李阿姨的儿子小杰,他挠挠头说:“就是班里的事儿啊,谁和谁闹别扭了,下周篮球赛怎么打,还有...呃,反正就是有的没的。”他含糊其辞的样子,反而让人更好奇了。
后来我慢慢琢磨出点儿味道。这个年纪的孩子吧,正处在特别需要朋友认同的阶段。有些话跟爸妈说不出口,跟老师更是隔着什么,但在电话那头,他们能找到完全放松的感觉。你可能也记得自己十四五岁的时候,是不是也曾抱着电话聊到半夜?虽然那会儿话费没这么吓人就是了。
贵港那几个中学生的情况也差不多。表姐后来搞清楚了,她女儿和几个同学在策划一个校园义卖,从选址到定价,从宣传到分工,每个细节都要反复商量。你说他们为什么不在微信群里聊?孩子们的说法是——“打字说不清楚气氛!”
五百元买来了什么
这笔钱花得值不值?站在家长角度看,肯定心疼得直哆嗦。五百块啊,够一家人一周的菜钱了。但要我说,这事得换个角度想。
小杰那次长谈之后,居然组织起了班级篮球队,现在每天放学都带着同学们练球。李阿姨说,以前从没见儿子这么有责任心。而贵港那几个中学生,他们的义卖活动最后真的办成了,给留守儿童之家捐了八百多块钱和两大箱文具。
这么一想,那五百元3小时电话,倒像是某种成长的催化剂了。孩子们在电话线两端,学着沟通,学着组织,学着承担责任。这些话费,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社交能力的“学费”。
当然啦,我不是鼓励孩子们随便挥霍话费。关键是要引导他们,比如可以办理合适的套餐,或者约定好通话时长。最重要的是,得让他们明白——沟通很重要,但也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。
现在偶尔遇到李阿姨,她还是会念叨那五百块钱,但语气里多了点无奈的笑:“这小子现在知道省钱了,说是要攒钱买队服。唉,孩子们啊...”她摇摇头,眼里却闪着光。也许这就是成长吧,总得经历些磕磕绊绊,才能学会稳稳地走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