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密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哈密中学生叁小时通话500元
这事儿说来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。前两天在哈密本地一个家长群里,看到有位妈妈发愁地说,自家上初二的儿子为了跟同学凑钱买游戏皮肤,居然想出了个“馊主意”——把家里给的午餐费省下来,跟叁个同学合伙租了部手机,轮流给外地网友打了叁小时长途电话,就为了挣那五百块钱。
群里当时就炸开锅了。有人说现在孩子胆子太大了,有人埋怨家长没管好零花钱。可仔细想想,这哪是简单一句“孩子不懂事”就能带过的?那个瘦瘦小小的男孩子,捧着手机在楼道里蹲了叁小时,腿都麻了,就为每人能分到一百多块。我侄女跟他同校,回来学舌说那孩子平时挺内向的,这次能主动找人合伙“做生意”,连班主任听了都愣住。
藏在零花钱背后的心事
后来我跟当心理老师的发小聊起这事,她一句话点醒了我:“孩子们哪是真缺那几百块?他们是缺那种能自己做主的感觉。”想想也是,初中这个年纪最矛盾——半大不小的,既想证明自己长大了,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。零花钱捏在家长手里,想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得打报告。这时候突然发现打个电话就能挣到钱,那种新奇和刺激,可比做数学题强烈多了。
其实在哈密这样的小城,很多家庭条件都不差。但家长们总习惯把“你只管好好学习”挂在嘴边,反而把孩子的生活能力给框住了。我认识个初二女生,过年收的压岁钱都是妈妈直接存进银行,她连础罢惭机怎么用都不知道。这回出事的几个孩子里,有个男生上月过生日,收到的红包够买十个游戏皮肤,可钱都在爸爸卡里保管着。
这事过去两周后,我在菜市场碰见那个牵头租手机的男孩。他正帮奶奶拎着菜篮子,低头挑土豆的样子特别认真。奶奶悄悄跟我说,孙子现在每天认真记账,说要把那五百块钱挣回来。老人说着说着眼睛就红了:“孩子知道错了,可比以前懂事了。”
或许我们真该换个角度看问题。那个被热议的哈密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事件,倒像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。现在的中学生脑子里在想什么?他们渴望什么?害怕什么?那个叁小时通话五百块的交易,表面看是孩子们胡闹,往深里想,何尝不是他们用笨拙的方式在试探成年世界的边界?
隔壁单元李姐最近变了法子。她家闺女也上初中,现在每月领到零花钱要先做预算表,超支了得写申请说明。小丫头上周想买漫画书,自己跑到小区驿站帮人整理快递赚零花。虽然忙活一下午才挣二十块钱,可她那神气劲儿,比考了满分还自豪。
说到这儿,忽然想起那个租手机的孩子班主任发在朋友圈的话。她说教育就像放风筝,线攥得太紧飞不高,放得太松又容易栽跟头。这次哈密中学生叁小时通话500元的风波,让很多家长开始反思怎么调整手里的那根线。毕竟啊,我们谁都不是天生就会当父母,孩子也不是生来就懂事。都得在磕磕绊绊里,慢慢找到彼此都舒服的相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