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长耍女娃,天长玩女娃
最近刷短视频,总能看到“天长耍女娃”这个话题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见这说法我愣了半天——这“耍”字用在这儿,是不是有点不太尊重人?可刷得多了,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,这方言里头的门道,还真不能光看字面意思。
我特意问了问老家的长辈。八十多岁的叁爷爷靠在竹椅上,眯着眼睛笑了:“瓜娃子,这‘耍’在咱这儿,跟‘玩’是一个意思嘛!”他慢悠悠地说,从前街坊邻居见面常问“带娃儿去哪儿耍”,就是问带孩子去哪儿玩。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,“天长耍女娃”说白了,就是天长这地方的带娃日常。
老街巷里的育儿经
上周末我特意去了趟老城区,想亲眼看看这天长耍女娃到底是怎么个耍法。下午四点多,小学放学了,整条青石路顿时热闹起来。穿校服的小丫头们蹦蹦跳跳,奶奶外婆们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,手里拎着书包和水壶。
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,她奶奶就站在旁边等着,不急不催。过了好一会儿,奶奶才弯腰说:“看够没?回家吃绿豆汤。”小女孩这才站起来,拉着奶奶的手一蹦一跳地走了。这种陪伴,不就是最朴素的“耍”吗?
再往前走,几个妈妈坐在巷口的石凳上闲聊,她们的女儿在空地上跳皮筋,银铃般的笑声飘得老远。有个小姑娘跳输了,撅着嘴跑到妈妈身边,她妈妈笑着掏出手帕给她擦汗:“再来一局嘛,妈看你这次能跳好多。”这种寻常画面,让我忽然觉得,天长人把带女儿称作“耍女娃”,里头藏着多少温柔和耐心。
我在巷子口买了碗豆腐脑,和摊主大姐聊起来。她说自家两个女儿都是这么“耍”大的:“现在大女儿上大学了,每次打电话还说想吃妈做的豆腐脑。养娃啊,就是陪着耍着,不知不觉就长大了。”
“耍”出来的韧劲
不过你要是觉得这天长耍女娃就是娇生惯养,那可就错了。第二天我在公园里见到的一幕,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。
有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在学骑自行车,摔了叁四次,膝盖都磕破了。她爸站在五米开外,既不上前扶,也不大声指导,只是稳稳地站着:“自己起来,再来。”小姑娘眼泪在眼眶里打转,却硬是没哭出声,爬起来又跨上车。等到终于摇摇晃晃骑出十几米,回头冲爸爸笑的那瞬间,那个当爹的才快步走上前,一把将女儿抱起来转了个圈。
旁边锻炼的老爷子告诉我:“这才是正经耍女娃的路子——该放手时放手,该鼓励时鼓励。”他说天长人家养女儿,讲究的是“外松内紧”,表面上看着随意,实际上该教的道理一点没少教。
想想也是,这种“耍”不是溺爱,而是在宽松环境里让孩子自然成长。就像放风筝,线始终在手里,但给足了飞翔的空间。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女孩子,往往既独立又恋家,既温柔又有主见。
回家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这个“耍”字。它不仅仅是玩要,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——用轻松的心态做认真的事。天长人把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叫做“耍女娃”,或许正是因为卸下了教育的沉重包袱,回归到亲情的本质。
想想现在很多家长,从胎教就开始焦虑,早教班、兴趣班排得满满当当,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反倒是天长这种“耍”着养娃的方式,保留了几分老一辈的智慧。让孩子在玩耍中认识世界,在陪伴里建立安全感,这何尝不是最好的早期教育?
路过一家文具店,听见有个妈妈对女儿说:“作业写完了没?写完了妈带你出去耍。”小姑娘高兴地直点头。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片段,突然让我明白了——原来最珍贵的教育,就藏在这些日常的“耍”里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