漯河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,漯河小巷子如何找客源
这几天路过漯河的老城区,总能看到一些小巷子里的店家坐在门口发呆。有位开面馆的李老板拉着我诉苦:“咱这味道不差,价格也实在,可客人就是找不着门啊。”这话听着挺心酸的。
巷子再深也得让人知道
其实这事儿得分两头说。现在满大街都是连锁店,咱漯河小巷子里的特色反倒被淹没了。我观察过,很多店家还守着二十年前的老法子——在巷子口挂个牌子就算完事。可如今年轻人找吃的用的,第一个动作就是掏手机。
上回陪外地朋友找地儿吃早点,他直接打开地图搜“漯河特色早餐”,结果跳出来的全是临街大门店。后来还是问了好几个老街坊,才在文化路后面的巷子里找到那家祖传胡辣汤。老人家熬汤的手艺没得说,但要不是本地人带路,游客根本摸不着地方。
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几天。要说漯河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,首先得解决“被看见”的问题。现在每个智能手机都是导航仪,要是连地图上都定不到位,那真是把客人往外推。
老街坊的新办法
后来我又遇到开绣品店的张姐,她的做法就挺灵光。除了教会七十岁的老母亲用微信收钱,还让侄女把店铺位置标在了各种地图软件上。最近更是在短视频平台发些刺绣过程的小片段,有个郑州来的客人特意找上门,说是看了视频被吸引过来的。
这让我想起河边那家卖了叁十年烧鸡的老铺子。第叁代接手后,除了保持老口味,还在窗口加了扫码点餐。现在经常能看到年轻人举着手机边拍边买,顺手就把定位分享到了朋友圈。老爷子常说:“咱这漯河小巷子如何找客源,光靠街坊四邻不够,得让新客找得着、老客帮传话。”
话说回来,这些小巷子生意要长久,光靠新鲜劲儿也不行。前两天和几个的哥聊天,他们说得在理:“现在游客精着呢,第一次来图新鲜,第二次来可就是认味道了。”这话没错,网络能把人引来,留下客人还得靠真本事。
记得有回在下沉广场那边,遇见个卖竹编的老师傅。他摊子上挂着个二维码,旁边却坚持手写价签。问起来他笑呵呵地说:“扫码付款方便年轻人,这手写字嘛,让老主顾看着亲切。”这种新旧搭配的法子,倒是把两边客人都照顾到了。
走在这些巷子里,能感觉到某种变化正在发生。原先闭着眼做生意的店家,现在也开始琢磨怎么让外面的人找进来。有些老板凑钱把巷口的指路牌翻新了,还在墙上画了些本土风情的彩绘,让客人找路时不觉得枯燥。
其实要说漯河这些小巷子,最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份烟火气。连锁店千篇一律,可这儿每家门脸都透着主人的性子。就像开在转角的旧书店,老板非得在门口摆两把竹椅,说是要让客人歇脚看书。没想到这随意之举,反倒成了年轻人拍照打卡的背景。
夜幕降临时分,巷子里的灯笼渐次亮起。这些藏在城市肌理里的小空间,正在用各自的方式寻找着生存之道。或许不必刻意追求成为网红,但要让人记得住、找得到、还想来——这大概就是小巷生意经的真谛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