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台河学生300块随叫随到,学子叁百随时服务
这事儿得从上周五晚上说起。我刚加完班,饿得前胸贴后背,打开手机想找家还开着的小馆子。朋友圈里刷到条动态,是住在七台河的表妹发的:“咱们这儿的学生现在真拼,叁百块就能随叫随到帮忙跑腿。”配图是个穿着校服的男生,正给她送麻辣烫上门。
我盯着手机屏幕发了会儿呆。七台河不是什么大城市,冬天冻得人耳朵发疼。这些学生娃子,怎么想到干这个的?
巷子口的偶遇
周末我特意起了个大早,去表妹家附近转悠。还真在巷子口看见个戴眼镜的男生,揣着手在寒风里站着,旁边立着块手写纸板:“代购、送文件、陪护老人,300元随叫随到”。
“这活儿好干吗?”我凑过去搭话。男生搓搓手,笑得有点腼腆:“还行吧。主要是方便街坊邻居,我现在一个月能挣出自己的生活费。”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里散开,镜片上都是霜。
聊开了才知道,他叫小斌,读高二。父亲在煤矿上伤了腰,母亲摆摊卖菜。从初叁开始,他就趁着放学和周末接活。“最开始是帮楼下王奶奶买菜,后来邻居们都知道我了。”他说现在整个七台河像他这样的学生不少,大家有个微信群,谁接到单子忙不过来就在群里喊一声。
“最远跑过哪儿?”我问他。小斌扶了扶眼镜:“上个月有个阿姨出叁倍价钱,让我去哈尔滨送份合同。我坐最早的火车去的,晚上就回来了,没耽误第二天上课。”他说这话时语气平淡,好像这只是件寻常事。
说实话,我挺佩服这些孩子的。叁百块钱在现在能干啥?吃顿像样的火锅都不够。可他们愣是靠这个,一点点攒出了自己的学费、生活费。
不只是跑腿那么简单
表妹后来给我讲了个事。楼下张大爷独居,腿脚不便,儿子在外地工作。小斌每周固定去叁次,不光买菜,还陪着聊天,教老人用智能手机。有回张大爷半夜发烧,儿子在电话那头急得不行,是小斌背着去的医院。
“现在张大爷见到人就说,他多了个孙子。”表妹笑着说,“这些孩子做的不只是跑腿,是把咱们这老小区的人情味又给串起来了。”
我在想啊,现在到处都在说年轻人吃不了苦。可你看看七台河这些学生,零下二十度的天,骑着二手自行车满城跑。有个女生甚至开发出了“代陪宠物”服务——谁家主人出差,她就上门喂猫遛狗,一次也是叁百。
“其实挣钱不是最主要的。”小斌后来跟我说过这么一句,“我帮李阿姨修好电脑那天,她高兴得非要留我吃饭。那种被需要的感觉,挺好的。”
这话让我心里一动。是啊,这些孩子在用最实在的方式,参与到这个世界里来。他们不是被动等待的下一代,而是正在行动的这一代。
晚上我又路过那个巷子口,看见小斌在路灯下写作业,面前摆着个保温杯。他说是隔壁单元刘老师给的,还经常帮他讲题。“大家都帮我,我也该帮大家。”他说得特别自然。
七台河的冬天还是很冷,风刮在脸上像刀子。但看着这些在寒风中奔波的学生,听着他们“学子叁百随时服务”的故事,总觉得心里暖烘烘的。这些年轻人啊,正用他们自己的方式,把这座小城的人和事,一点点织成一张温暖的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