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阳嫩茶论坛,富阳新茶社区交流
富阳新茶的春日邀约
这几天路过江滨西大道,总能看到茶农们担着竹篓往市场方向走。篓子里装着今春头采的富阳绿茶,远远就能闻到那股子鲜灵劲儿。这让想起上周在富阳嫩茶论坛看到茶友老徐发的帖子,他拍了几张自家茶山的照片,云雾绕着山尖,嫩芽挂着露珠,配文说:“今年天气给力,茶味比往年更醇。”底下瞬间冒出二十多条回复,都在追问什么时候能尝到第一锅茶。
说起咱们这个富阳新茶社区交流的平台,倒成了不少茶客每春必逛的地方。上周叁晚上,版主“青山茶客”发了条视频直播炒茶过程。铁锅温度控制在二百二十度左右,鲜叶下锅时“刺啦”一声,他边翻揉边讲解:“现在要的是腕力,太重了茶叶会碎,太轻了香气出不来。”屏幕右上角实时显示着茶叶卷曲的变化,评论区不停刷新着问题——“这次用的龙井43号还是群体种?”“锅底要不要涂油?”这场景比茶叶教科书生动多了。
有个刚入门的茶友在富阳嫩茶论坛发帖求助,说她花八百块买了半斤“明前特级”,泡出来却带着青草味。几位老茶友让她拍干茶照片——芽头偏瘦,叶脉间距大,明显是外地品种。大家教她辨认本地茶的诀窍:富阳绿茶讲究“叁绿透叁黄”,干茶翠绿、汤色清绿、叶底嫩绿,但细看芽尖带鹅黄,茶汤透金黄,叶脉隐现淡黄。她后来按照茶友们推荐的茶农重新购买,在社区里连发叁个拱手表情:“这回对了!鲜得舌底涌泉!”
现在连茶具搭配都能在论坛找到门道。昨天看到个有意思的对比帖,同款茶叶用紫砂壶和玻璃杯分别冲泡。紫砂壶泡的茶汤更醇厚,适合老茶客;玻璃杯泡的能看到茶叶舒展,更适合招待客人。楼主还调侃:“我媳妇说我对着两杯茶摆弄半小时,跟做化学实验似的。”其实这种较真劲儿,正是富阳新茶社区交流最可贵的地方。
茶农小赵上个月在论坛发了段无人机巡山视频。镜头掠过连绵的茶田,突然定格在半山腰——有片茶丛泛着不正常的黄斑。他立即下山处理,避免了大面积虫害。后来他在帖子里写道:“以前巡山要走叁小时,现在二十分钟看全貌。但再好的机器,也得靠老师傅教着认病斑。”这话让我想起茶经里说的“茶之为饮,最宜精行俭德”,新技术和老经验,在茶园里倒是配合得天衣无缝。
最近论坛里在传件趣事。七十多岁的陈老爷子学会用手机发茶叶照片,他女儿说老爷子现在每天戴着老花镜刷帖子,还学会用收藏功能标记重点。上周他发了张对比图:左边是1985年的手工茶,右边是今年机械茶,配文只有八个字:“形不同香犹在。”这条不到二十字的帖子,两天收到近百条回复。也许在某个春茶飘香的午后,我们守着的不仅是屏幕上的富阳嫩茶论坛,更是这片山水孕育的生活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