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兵山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调兵山火车站后巷名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08:35:02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路过调兵山火车站,正好有空,就想着去站后那片转转。说实在的,每次坐车都是匆匆忙忙的,还真没仔细看过火车站后面的样子。

站前广场大家都熟悉,宽敞,人多,出租车排成队。可一绕到后面,气氛立马就变了。一条不宽的水泥路向前伸着,两边是些老旧的楼房,墙皮有些地方都脱落了。这儿比前面安静太多了,偶尔才有辆叁轮车慢悠悠地骑过去。

我碰到一位坐在门口晒太阳的大爷,就上前问了句:“大爷,打扰一下,咱这调兵山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呢?”大爷眯着眼,用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的话回我:“这儿啊,没听说有啥特别的名儿,俺们平时就叫它‘站后胡同’。”他抬手往里边指了指,“你往那头走,还有个‘铁路家属院’,住了不少老铁路工人呢。”

名字里的故事

这“站后胡同”的名字,真是直白又贴切。它不像有些街道名字那么文绉绉或有历史典故,就是单纯告诉你它的位置——在车站后头。这种朴素的名字,反而让人觉得亲切,像是老街坊之间的称呼。我一边琢磨着这个调兵山火车站后巷名称,一边顺着小路往里溜达。

路两边能看到些小卖部,招牌旧旧的,玻璃柜里摆着烟和零食。还有几家做门窗加工的小铺子,传来切割金属的声响。生活气息特别浓,能看到居民窗台上晾的衣裳,门口停着的自行车,还有几个老姐妹坐在一块儿摘菜聊天。

这种地方,和站前那种为旅客服务的氛围完全不同。这儿的一切,都是为生活在这里的人准备的。它就像火站的“另一面”,不那么光鲜,却特别真实。

我又想起刚才那位大爷提到的“铁路家属院”。这个调兵山火车站后巷名称,更是直接点明了住在这里的人的身份。想必几十年前,这里一定非常热闹,住满了为铁路事业奔忙的人们和他们的家人。虽然现在楼房旧了,但那种紧密的邻里关系和共同的身份认同,估计还留存在这里。

走着走着,我看到一个老大娘正提着菜篮子慢慢上楼。我快走两步,帮她扶了下楼道门。顺便又问了问她对于这条路的名字。她笑着说:“叫啥名有啥要紧的,住了几十年,家就在这儿呗。”她的话让我愣了一下。是啊,对于外人来说,我们总想弄清楚一个地方叫什么,叫什么名字。但对于生活于此的人,这条路,这些房子,就是他们日常的一部分,是“家”的延伸。

这条小巷,或者说这片区域,好像确实没有一个官方、统一、响亮的名字。但它又被当地人用“站后胡同”、“铁路家属院”这样朴实的词叫着。这让我觉得,一个地方的称呼,未必非要写在路牌上。它在人们的口耳相传里,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,同样充满了生命力。

站在巷子口回望,火车站高大的建筑就在身后。身前是这片安静的、有些年头的居民区。一边是迎来送往的喧嚣,一边是细水长流的日常。这条没有响亮名字的小巷,就像一条纽带,连结了车站的公共职能和私人的居住空间。它可能不被地图显着标注,但它承载的真实生活,却是这座小城记忆里,抹不掉的一部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