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港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车站旁的小巷风貌
每次从贵港火车站出来,总会不自觉地朝对面望上几眼。那边有排老房子,中间夹着几条窄窄的巷子,和车站这边崭新亮堂的景象比起来,像是隔了好几个年代。
说是小巷,其实也就是两栋楼之间的缝隙,窄得连叁轮车过去都得小心着点。巷口总停着几辆摩的,司机们靠在车上聊天,看见有人拖着行李出来就抬头望望。再往里走,晾衣竿从两边窗户伸出来,挂着的衬衫裤子在风里晃啊晃的。
巷子里的烟火日常
下午四五点钟,巷子就活泛起来了。卖菜的叁轮车叮铃铃响着拐进巷子,几家小饭馆开始准备晚上的生意。炒菜的香味飘出来,混着老房子特有的潮湿气味,说不上好闻,但让人莫名踏实。
巷子中段有家理发店,还是那种老式转椅,擦得锃亮。老师傅在这理了二十年发,来的都是老街坊。有时候路过,能看见客人围着白布坐在门口等,手里捧着杯茶,和师傅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。
再往里走,有户人家总把收音机放在窗台上,咿咿呀呀地唱着粤剧。声音不大,但在窄巷子里能传出去老远。有次我听见《帝女花》,忍不住停下脚步,屋里的大爷朝我笑笑,继续跟着调子轻轻打拍子。
这些寻常景象,和车站里匆匆忙忙的人群比起来,像是另一个世界。这边的人不赶时间,他们有自己的节奏,慢悠悠的,却格外真实。
新旧交织的风景
巷子也在悄悄变化。去年回来时,发现墙上多了些彩绘,画的是贵港的老景致,八角楼、东湖,倒是给灰扑扑的墙面添了生气。几家年轻人开了咖啡馆,小小的招牌挂在老门板上,怪有趣的。
但老底子还在。修鞋的阿婆还是每天准时出摊,她的工具箱用了叁十年,每个凹痕都带着故事。隔壁杂货店的商品堆得满满当当,从针头线脑到酱油陈醋,要什么老板伸手就能拿到。
最有趣的是看游客在这里迷路。他们从车站出来,被巷子的生活气息吸引,举着手机边走边拍,然后在岔路口犹豫该往哪走。本地人见了都会热心指路,有时候干脆直接带一段。
这条贵港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就像城市的另一个入口。从这边进去,能看见贵港更朴实、更有人情味的一面。车站代表的是来来往往,而巷子说的是停停留留。
天黑下来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了。那些昏黄的光从窗户里透出来,落在青石板上,暖暖的。车站的广播声隐约传来,提醒着列车时刻,而巷子里的人继续过着他们的日子。
也许明年再来,巷子又会有些许不同。但我想,那份属于老贵港的温润质感,应该还会在这里停留很久。毕竟,总要有这样一个地方,让匆忙旅途中的我们,能瞥见生活原本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