锦州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学生课堂品茶交流活动
走进锦州某中学的教室,你会闻到一阵淡淡的茶香。这可不是什么教职工休息室,而是初叁(5)班的语文课堂。穿着校服的学生们面前摆着青瓷茶杯,老师正讲解着陆羽的《茶经》,时不时有同学举起茶杯轻轻晃动,观察着汤色的变化。
这事儿刚传开时,不少家长在微信群里嘀咕:“上课喝茶?别是搞形式主义吧?”连隔壁班的老师也好奇地探头张望。不过随着活动开展,大家发现这些孩子不仅没有分心,反而对古典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。班长张晓菲笑着说:“以前读《红楼梦》里的栊翠庵品茶那段总觉得隔着一层,现在自己会泡茶了,突然就懂了妙玉为什么说‘一杯为品,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’。”
当茶香飘进教室
这个特别的锦州学生品茶喝茶上课活动,最初源于李老师偶然的发现。上学期讲《茶经》选修课时,她带着自己收藏的叁种茶叶来教室,没想到学生们围着茶具问个不停:“老师,为什么同样的茶叶能泡出不同颜色?”“茶沫饽是什么样子?”下课铃响后还有十几个同学不肯离开。
副校长在教研会上听到这个点子时,端着保温杯沉吟片刻:“要不咱们试试?都说传统文化进课堂,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嘛。”经过大半个月筹备,他们选择了六个班级作为试点,特意把活动安排在每周叁下午——那是学生们最容易犯困的时候。
第一次活动场面确实有点混乱。有个男生把整壶水烧得咕嘟冒泡,泡出的龙井茶汤发黄;几个女生手忙脚乱地烫到了指尖;最夸张的是第叁组,不小心把茶叶罐打翻,绿茶撒了半张课桌。但现在你看,他们不仅能熟练地用盖碗沏茶,还能辨出明前龙井和雨前龙井的细微差别。
茶杯里的改变
最让人惊讶的变化发生在王志强身上。这个曾经坐不住的运动健将,现在居然能安静地完成整套茶艺流程。他妈妈在家长会上拉着班主任的手说:“这孩子以前写作业像凳子上有钉子,现在为了搞懂茶叶分类,居然在书房查了一下午资料。”
不过活动也遇到过小插曲。有次实践课泡的是浓茶,几个学生晚上失眠,第二天上课直打哈欠。后勤主任赶紧调整了茶叶配给,把普洱换成清淡的白茶,还特意编了首顺口溜:“头泡水,二泡茶,叁泡四泡是精华,晚上只喝第一道。”
随着学生课堂品茶交流活动的深入,这些年轻人开始把茶文化带进生活。课间走廊里,常能看到叁五学生讨论着各自带的茶叶;文学社最近收到的投稿里,对于茶的诗文明显增多;就连校运会时,志愿者服务站都特意准备了温茶给运动员。
窗外银杏叶正由绿转黄,教室里的茶香却从未间断。或许正是这些看似与应试无关的时光,反而让文化变得可触可感。隔壁班转来的刘颖在周记里写道:“原来《茶经》里‘其水,用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’不是死记硬背的考点,而是真的会影响茶汤的甘醇。”她的茶杯里,几片茶叶正缓缓舒展,像刚被春风唤醒的嫩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