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冶站街快餐约学生,大冶路边餐饮招学员
你说这事儿怪不怪?前两天路过老城区,电线杆上贴着张皱巴巴的广告,上面印着"大冶站街快餐约学生"几个字。我刚伸手要撕,隔壁开小卖部的李大爷摇着蒲扇说:"别费劲啦,这星期都贴第叁回了。"
巷子口确实新开了几家小吃摊,红底黄字的招牌格外扎眼。最显眼的那家挂着"大冶路边餐饮招学员"的横幅,底下围着一群年轻面孔。穿围裙的老板边翻动炒锅边吆喝:"包教包会,学成直接上岗!"锅里的炒饭滋滋作响,葱花混着辣椒的香味飘了半条街。
热闹背后的生意经
我凑过去跟掌勺的搭话,他撩起衣角擦擦汗:"现在年轻人找工作难嘛,我们这手艺活,半个月就能出师。"说着把锅颠得老高,火苗窜起来半尺。旁边梳马尾的姑娘盯着动作直点头,手里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。
其实细想也理解,现在很多职校毕业生眼高手低,反倒这种实打实的技能更吃香。这条街上原来卖五金的两间铺面,现在都改成了快餐档口。傍晚时分最热闹,电动车的喇叭声、炒菜的滋啦声、招揽顾客的吆喝声混成一片。
不过要说"大冶站街快餐约学生"这个说法,确实容易让人想歪。我特意观察过,其实就是餐饮店在招兼职学生。毕竟学生工时灵活,要价也不高,对店家来说挺划算。但那些贴在灯柱上的小广告吧,措辞是得改改,乍一看真容易误会。
常来吃饭的出租车司机张师傅说得实在:"管他叫啥名儿呢,十块钱一荤两素,米饭管饱,这价格上哪儿找去?"他扒拉着饭盒里的青椒肉片,又添了半勺免费萝卜干。
市井里的烟火人生
这些快餐摊子渐渐成了街坊们的食堂。王阿姨每天接完孙子就直接来打饭,她说比自己做省事多了。修鞋的老杨总是卡着饭点收摊,他的固定座位永远摆在最通风的角落。
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——虽然大家都抱怨油烟味儿重,可哪天要是哪个摊主没出摊,左邻右舍反倒不自在。就像李大爷说的:"闻惯了这炒菜味儿,突然没了还觉得空落落的。"
现在这条街白天是菜市场,傍晚变成快餐街,夜里又成了夜市。生活在这里呈现出奇特的层次感,而"大冶路边餐饮招学员"的横幅,在夕阳里微微晃动着,像在诉说这座小城特有的活力。
或许过不了几年,这些摊主里真能走出几个餐饮老板。毕竟那条幅底下认真学炒饭的年轻人,眼睛里都闪着光呢。这会儿又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在问学费的事,老板把炒勺敲得铛铛响:"先试叁天,满意再交钱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