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校园后巷品茶时光
傍晚五点半的滨州女子学院后街,总飘着些不一样的味道。放学铃声刚落,叁叁两两的女学生说笑着拐进这条窄巷,空气里顿时添了青春的热闹。我常爱在这时候来,不为别的,就为老陈那家开了二十年的茶铺。
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,仿佛跨进了另一个时空。老陈正弓着腰给紫砂壶预热,见是我,眼角挤出几道深沟:“还是老规矩?”
一杯茶的工夫
他说的老规矩,是铺子最里头靠窗的位置,和一壶不加糖的茉莉花茶。这位置好啊,能看见整条后街——穿校服的姑娘们聚在奶茶店前排队,刚下班的白领匆匆走过,还有几个老顾客慢悠悠晃进茶馆。玻璃杯里,嫩绿的茶叶缓缓舒展,像刚从枝头摘下来似的。
“水温刚好九十度,”老陈递过茶壶时总要念叨这句,“再高就把花香味烫没了。”他说这话时的神态,像在传授什么了不得的学问。
其实这条后街以前更热闹。老陈说,二十年前巷子两侧全是茶馆,现在只剩他这一家了。学生们更爱街口的奶茶,甜滋滋的,拍照也好看。但他这铺子倒成了个特别的地方——有些毕业多年的学生,回母校时总要来坐坐;附近写字楼的年轻人,压力大了也会来喝杯茶静静心。
正说着,两个穿校服的女生推门进来,熟练地坐到角落。其中一个从书包里掏出试卷铺了满桌,另一个小声给她讲题。老陈给她们端去一壶普洱,还配了两小碟瓜子。
“这些孩子啊,”他回到柜台后压低声音,“高三的,天天来这儿写作业。说宿舍太吵,图书馆又没生气。” ?
茶香里的故事
茶杯在掌心转着圈,暖意顺着指尖往上传。茉莉花的香气很轻,得静下心才闻得真切。后街的灯光次第亮起,把行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隔壁奶茶店排队的姑娘们换了一拨又一拨,而我们这小茶馆里,时间像是走得格外慢。
想起头一回来这儿还是大叁的冬天。那会儿为实习的事发愁,无意间闯进来想暖和暖和。老陈什么也没问,就给我泡了杯热茶。后来成了习惯,开心时来,难过时也来。这铺子就像个忠实的倾听者,见证了多少人的青春故事。
现在我也常带朋友来这里。城市变化太快,熟悉的店面拆了又建,唯独这条后巷还保留着从前的模样。老陈的茶馆成了我们记忆的坐标,每次推门进来,都好像能找回点什么。
窗外飘起细雨,打在老旧的窗棂上沙沙作响。那两个女生收拾书包准备离开,临走向老陈挥手:“陈叔明天见!”老陈笑着点头,往她们书包里各塞了个茶叶蛋。
雨中的后街泛起朦胧的光晕,路灯把雨丝照得像银线。我又续了杯热水,看茶叶在杯底慢慢旋转。这条不起眼的后巷,这间朴素的茶馆,或许正是这座城市最珍贵的风景——它不追赶时间,只是安静地守候着,让每个路过的人都能歇歇脚,喝口热茶,然后再继续往前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