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仓100米内学生约,太仓百米附近学子相约
那天下午路过实验中学,正好赶上放学铃响。穿着校服的学生们像潮水般涌出校门,叁叁两两聚在校门外的便利店门口。有个男生边翻书包边朝同伴喊:“等我一下,作业本落教室了。”突然想起小时候,我们也总爱在学校百米内的那家小吃店碰头,五毛钱的辣条能啃半天。
说起来,太仓这几年新建了不少学校周边的小广场。城厢镇那边新开的青年广场,离太仓高级中学就隔了条马路。上周末去转了一圈,奶茶店、书店、文具店挤得满满当当。最热闹的是二楼那家自习室,隔着玻璃能看到里面坐满了写作业的学生。有个穿校服的女孩正和同学讨论题目,桌上摊着物理练习册,旁边放着喝了一半的泡泡茶。
百米距离刚刚好
不知道你发现没有,百米这个距离挺微妙的。说近吧,确实走几步就到;说远吧,刚好跨出校门管理范围。就像我家楼下那家早餐店,老板说起学生顾客就笑:“这些孩子精着呢,知道家长来接要时间,总先来我这歇脚。”有时候觉得,这一百米像是学生时代特有的缓冲带,既能暂时逃离课堂的束缚,又没真正走远。
上周在万达金街看见几个男生围在抓娃娃机前,校服外套随意系在腰间。“再试最后一次!”其中一个往投币口塞硬币,其他人跟着起哄。想起以前我们也这样,放学总要在学校附近磨蹭半天。倒不是真想玩什么,就是舍不得这么早各回各家。现在想想,那会儿在百米范围内结伴闲逛的时光,可能比很多正经事都值得怀念。
前两天路过实验小学,正好看见有意思的一幕。几个戴红领巾的小朋友蹲在校门外的花坛边,脑袋凑在一起观察蚂蚁搬家。带头的男孩煞有介事地讲解,其他人听得专注。有个扎马尾的小姑娘突然举手:“老师说过蚂蚁能搬动比自身重50倍的东西!”他们大概没意识到,这个离教室百米远的花坛,成了最生动的自然课堂。
其实挺能理解这种太仓百米附近学子相约的习惯。学校周边这些小店、广场、甚至某个街角,不知不觉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据点。高中时我们班同学总爱约在校门口那棵梧桐树下,等人齐了再决定去哪。有时候谁考试考砸了,大家就陪着在百米内的长椅上坐会儿;谁比赛获奖了,也先在老地方集合庆祝。这些看似随意的碰面,慢慢织成了学生时代最结实的网。
昨天经过科教新城那边,发现南洋广场新开了家文创店。橱窗外站着一群中学生,对着里面的手账本指指点点。有个短发女生把脸贴在玻璃上:“快看那个星空系列的!”突然想起念书时,我们也总爱在放学后把学校周边的店逛个遍。虽然零花钱只够买些小玩意儿,但那种和朋友一起挑挑选选的乐趣,现在逛再大的商场都找不回来了。
可能每个在太仓长大的孩子,心里都装着几个这样的百米坐标。也许是校门外总飘着关东煮香味的小铺子,也许是转角处那家总放新歌的音像店,或者是篮球场边那排能望见教学楼的长椅。这些地方看着普通,却藏着我们偷偷长大的痕迹。就像有个班主任说的:“在校内他们是我的学生,出了校门百米外,就是他们自己的小世界了。”
傍晚时分又路过实验中学,那家便利店的灯已经亮了。穿着校服的身影在暖黄色的灯光里晃动,偶尔传来几句嬉笑声。看着他们靠在自行车边聊天的样子,突然觉得“太仓100米内学生约”这个现象,大概会一直继续下去。毕竟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地方——离课堂足够近,近得能听见预备铃;离自由足够近,近得能看见天空的颜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