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城站街快餐约学生,增城路边快餐学生约

发布时间:2025-11-07 01:12:44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路过增城老城区,电线杆上那些用马克笔写的小广告又更新了一茬。歪歪扭扭的“快餐约学生”下面,总是跟着几串被撕得残缺不全的电话号码。这种场景在这儿太常见了,常见到街坊邻居都习以为常。

巷子口便利店老板边擦柜台边摇头:“那些小姑娘看着都还没我家闺女大,白天蹲在修车铺旁边玩手机,傍晚就往城中村深处走。”他压低声音,“做父母的要是知道孩子在干这个,心都得碎成渣。”

说实话,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些学生模样的女孩子站在街边,我心里咯噔一下。她们穿着校服裤,外面套着不合身的卫衣,靠在墙根低头刷手机。偶尔有摩托车停下来,交谈几句就一前一后消失在巷子里。整个过程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——难怪叫“快餐”。

藏在城中村的交易

跟着知情人往巷子深处走,七拐八绕的出租屋密密麻麻。晾衣绳横在半空,滴着水的衣服在头顶晃荡。某个转角突然冒出个染金发的女孩,她打量我的眼神透着与实际年龄不符的老练。“找人?”她问得直接,见我愣着没接话,转身就拐进了铁门里。

这种城中村是她们的聚集地。房租便宜,管理松散,巷子错综复杂便于躲藏。楼下五金店老板说,这些女孩子大多合伙租单间,轮流接活。有时候深夜还能听见争吵声,大概是为了抢客人或者算钱的事闹矛盾。

老张在附近开了十年肠粉店,他说这些女孩子分两种:一种是真学生,放学后来赚快钱;另一种早就不上学了,只是长得显小。“都说是短期兼职,可干着干着就陷进去了。”老张擦着桌子叹气,“来我这儿吃饭的姑娘,这个月见着,下个月可能就再也见不着了。”

为什么非要标榜学生身份?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。可能在这种见不得光的市场里,“年轻”就是最硬的通货。那些刻意保留的校徽书包,那些故意稚嫩的说话语气,都成了明码标价的筹码。

消失的女孩们

认识小薇纯属偶然。她在我的奶茶店打过叁天零工,总穿着洗得发白的帆布鞋。第叁天下午,她接到个电话后神色慌张地找我预支工资。“老板急用钱?”我问。她咬着嘴唇没回答,指甲无意识地抠着柜台边沿。

后来听隔壁店说,小薇家里逼她辍学打工供弟弟读书。现在她偶尔会出现在增城路边快餐学生约的圈子里,听说价钱压得很低。有熟客说她总带着课本,等客人的时候就趴在摩托车上写作业。

这种故事不是个例。城中村理发店的阿丽告诉我,她亲手给好几个这样的女孩剪过头发。“有个姑娘边染头发边背英语单词,说下学期还想回学校。”阿丽摆弄着推子,“但她后来再没来过,充的会员卡还剩两百多。”

这些女孩像候鸟一样在城市的缝隙里迁徙。今天可能在增城站街,下个月或许就流窜到隔壁镇。她们的朋友圈永远光鲜亮丽——新手机、网红奶茶、奢侈品牌濒辞驳辞特写,可定位总是模糊的商场或酒店。

夜幕下的增城老街渐渐热闹起来。路灯刚亮起的时刻,那些身影又陆续出现在老位置。她们站在光与暗的交界处,像是从城市裂缝里长出来的野草。摩托车灯扫过她们年轻的脸庞,映出几分刻意维持的青涩。

巷子深处的出租屋陆续亮起灯。某扇窗户里,或许正有个女孩数着今晚的收入,计算离某个目标还差多少。而窗外,新的“增城路边快餐学生约”广告正在被悄悄涂写,墨迹未干的样子像刚结痂的伤疤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