渭南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校园茶香伴读时光
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教室时,几个保温杯早已在课桌上冒着热气。淡淡的茶香混着晨读声在空气里打转,这是渭南几所校园里越来越常见的画面。
隔壁班李老师最近总爱揣着他的紫砂壶来上课。起初我们还笑他老派,没想到有次数学课犯困,他顺手给我倒了半杯绿茶,那滋味到现在都记得——微苦过后喉头泛起的甘甜,竟让原本枯燥的函数题都变得清明起来。
茶香里的少年时光
说来也怪,自从班上兴起带茶的风气,早自习打瞌睡的人明显少了。班长小陈的铁观音成了班级公共物资,谁困了就去他那儿蹭一口。有回历史课讲到茶马古道,老师直接泡了普洱让大家传着闻,那股陈香仿佛把千年的商队带到了眼前。
最让我触动的是上次月考前的晚自习。后桌的女生突然抽泣,原来是被物理电路图难哭了。学习委员默默递过去一杯桂花乌龙,粉色的花瓣在茶汤里打着旋儿。“先喝点甜的”,她这么说。那姑娘小口啜着,眼泪就止住了。后来她在作文里写:“那杯茶的温度,直到现在还在手心留着。”
我们这群在渭水边长大的孩子,渐渐从父辈的搪瓷缸走进了自己的品茶时光。小张用攒的零花钱买了套简易茶具,周末约我们在教室办茶会。他笨拙地烫杯、投茶、注水,我们盯着茶叶在杯中舒展,像在看慢放的纪录片。窗外梧桐叶沙沙响着,那一刻突然觉得,所谓青春,大概就是把平凡日子过出滋味的能力。
教导主任最初担心影响学习,直到发现我们整理的《茶与古诗文对照表》——把陆羽《茶经》和唐宋诗词做了跨学科联想。语文老师惊喜地说,这比死记硬背理解得透彻。生物课上我们甚至做了茶多酚提取实验,那些试管里琥珀色的液体,让课本知识突然活了起来。
现在经过教室走廊,常能看见这样的场景:叁五学生围坐着,面前摊着练习册,共享一壶刚沏好的茶。有时是解几何题时的静默相伴,有时是辩论赛前的头脑风暴。茶香织成一张无形的网,把我们的少年时光细细包裹。那些茶叶在沸水里起伏的样子,多像我们在题海里扑腾的青春——起初苦涩,回甘却长。
记得前些天高叁学长离校时,给每个学弟学妹送了茶包。卡片上写着:“愿你们往后人生,都能品出日子的醇香。”我小心地把茶包收进笔袋,每次打开都能闻到若有若无的香气。这味道会跟着我们走进考场,走向更远的天地,但永远带着渭南初夏教室里,那杯茶刚刚沏好时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