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山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保山大学城附近炮楼别称
那个特别的称呼
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,还是我刚来保山大学城读书那会儿。那天室友指着窗外几栋高高的建筑随口说:“看,那就是咱们这最有名的炮楼。”我当时就愣住了,脑子里瞬间浮现出抗日战争电影里那些碉堡的形象,心里直犯嘀咕——这都什么跟什么啊?
后来待久了才发现,原来“炮楼”是学生们私底下给那几栋楼起的绰号。它们就矗立在保山大学城周边,特别显眼,是老远就能看到的标志性建筑。说来也怪,这个称呼就这么一传十、十传百地在学生中间流传开了,现在几乎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暗号。
其实吧,这几栋楼本身挺普通的,就是那种方方正正的住宅楼。可它们的位置实在是太特别了,正好处在几所大学的交界处,从哪个学校都能看见。楼又高,跟周围低矮的建筑一比,更显得突兀。我猜啊,最早给它们起这个名字的同学,八成是觉得它们孤零零地立在那儿,特别像战争片里的炮楼。
绰号背后的校园记忆
说到这个称呼的来历,我还特意问过几位学长学姐。大四的王师兄告诉我,这个说法起码流传五六年了。“那时候我们熬夜赶设计,一抬头就能看见那几栋楼,感觉它们像哨兵一样守着这片地方,”他笑着说,“不知道谁先叫了声‘炮楼’,这名字就传开了。”
李学姐对这个称呼倒是挺有感触:“大一时我总在‘炮楼’下面的小店买早点,后来谈恋爱了,和男朋友经常约在‘炮楼’旁边的小公园见面。现在一说‘炮楼’,想到的都是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。”
说来有趣,这个看似不太雅观的绰号,反而成了学生们共同记忆的纽带。约人见面时说“在炮楼那边等”,点外卖时备注“送到炮楼下面的便利店”,甚至毕业多年后同学聚会,聊起“炮楼”还能会心一笑。这个称呼已经深深融入了大家的校园生活。
我自己在“炮楼”附近也有一段难忘的经历。大叁那年准备考研,在教学楼自习到深夜,每次收拾书包回宿舍,一出门就能看见“炮楼”零星的灯光。那时候总觉得,那灯光就像守夜人,陪伴着每一个挑灯夜战的学生。说来也怪,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意象,居然给了我不少坚持下去的勇气。
地标之外的温度
时间长了,我发现“炮楼”不单单是个地理标志,它周边慢慢形成了独特的生活圈。那几家通宵营业的小餐馆,不知道喂饱了多少熬夜赶作业的胃;楼下的打印店,老板已经能一眼看出你是要打印论文还是简历;旁边的水果摊,阿姨总会给熟客多抓一把枣子。
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店,因为紧挨着“炮楼”,也成了我们大学生活的一部分。它们和那个特别的称呼一起,构成了我们对这片区域的共同记忆。毕业离校那天,我特意去“炮楼”下面转了一圈,那些熟悉的店铺依旧忙碌,而我们要各奔东西了。
现在想想,“炮楼”这个称呼之所以能流传开来,大概就是因为它带着那么点学生特有的幽默和自嘲。既形象地描述了那几栋建筑的样子,又暗含着我们对这片土地的亲切感。它不是官方命名,却比任何正式名称都更有生命力。
有时候我在想,也许每所大学周边都有这样带着学生印记的地名。它们可能不那么正式,甚至有点滑稽,但正是这些接地气的称呼,让冷冰冰的建筑有了温度,让陌生的环境变成了承载青春的容器。保山大学城附近的炮楼别称,说到底,是无数个在这里生活过的年轻人,用他们的故事和记忆共同书写的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