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安品茶海选工作室,南安品茶优选工作室
最近听不少朋友聊起南安的品茶圈子,有个地方被反复提到——南安品茶海选工作室。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说时也挺纳闷,茶叶还能搞海选?这名字起得真有意思。
上周末闲着没事,我决定亲自去转转。工作室位置不算难找,拐进一条种着桂花树的小巷,老远就闻到隐约的茶香。推门进去,里头比想象中宽敞,原木架子上整齐摆着各种茶罐,标签上手写着“凤凰单丛”“正山小种”这样的名字。
原来茶叶也要“过五关斩六将”
穿棉麻褂子的茶艺师小陈迎上来,给我递了杯温热的乌龙。她笑着说,他们这的“海选”可不是选秀,是实打实从上百种茶叶里挑尖货。比如武夷山岩茶,光是一个品种就能收到二十多个批次,先闻干茶香,再试冲泡后的滋味,最后看叶底,能留到架子上的不到叁成。
我跟着她走到靠窗的茶席旁,看她用盖碗冲一款号称“茶王”的大红袍。热水高冲下去,橙黄透亮的茶汤在白瓷杯里打转,那股带着果香的茶气直往鼻子里钻。“这款是上周刚从叁十多份样茶里选出来的,”小陈眨眨眼,“当时几个老茶客盲品,尝到第叁泡就全举手通过了。”
旁边有位戴眼镜的大叔正在试今年的春白茶,他端起茶杯在指尖转了转,又凑近闻了良久,才小心啜了一口。我在旁边看着,忽然觉得这场景有点像老中医会诊——只不过病人换成了茶叶。
另一扇门里的风景
聊得正起劲时,小陈忽然压低声音:“其实巷尾还有家南安品茶优选工作室,您要是得空也可以去看看。”她边说边给我续茶,“虽说都做茶叶筛选,但他们主攻小众山头茶,去年找来的临沧古树茶,到现在还有茶友专门来找。”
这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。第二天下午我真寻了过去,发现两家确实不太一样。优选工作室的架子上多是牛皮纸包的手工茶,标签详细标着海拔和树龄。负责茶艺的姑娘正在给几个年轻人讲勐库茶区的风土,墙上挂着手绘的茶山地图,墨迹都还没干透。
我忽然想起昨天小陈说的“海选像筛金子”,而眼前这些贴着详细资料的茶饼,倒像是已经打磨好的玉料。两种路子,却都在做同样的事——把真正的好茶送到喝茶人手里。
坐在回程的车上,我还在琢磨这两家工作室。现在满大街都是包装花哨的茶叶礼盒,能静下心来做了茶叶筛选的确实不多见。或许对真正爱茶的人来说,比起华丽的包装,他们更在乎茶杯里那片叶子的前世今生吧。
巷口的桂花快要开了,等到秋天桂香混着茶香,在那样的午后喝杯刚选出来的铁观音,应该会很惬意。至少比起在超市对着五花八门的茶叶罐发呆,这样的品茶体验,确实让人更放心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