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小巷子怎么叫快餐你懂的呢,扬州老街如何点外卖你明白的
那天朋友来扬州玩,非缠着我问:“听说你们这儿小巷子里的快餐很特别,到底怎么叫啊?”我抿嘴一笑:“这个嘛...你懂的呢?”
其实啊,这个问题还真不是叁言两语能说清的。扬州的老城区像一张细细密密的网,青石板路两旁挤挨着老房子,有些巷子窄得只容得下一人通过。就在这些弯弯绕绕的巷弄里,藏着不少做了几十年的老味道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跟着奶奶去石塔寺旁边的巷子买盐水鹅。那家店连个正经招牌都没有,就靠巷口那棵老槐树当标记。下午四点准时出摊,老板操着地道的扬州话朝巷子里喊一声:“老鹅来咯——”声音在巷子里回荡,各家各户就陆续有人拎着饭盒出来了。
现在这种场景少了,但老扬州人还是习惯用特别的方式找吃的。我家楼下王奶奶今年七十多了,手机用得不利索,想吃对面巷子里的干拌面时,就站在阳台朝对面喊:“小刘啊,老规矩!”不一会儿,老板的儿子就会端着面送上门。
这些藏在巷子深处的小店,大多靠街坊邻居口耳相传。你要是贸然闯进去问“能点外卖吗”,老板可能头也不抬地指指墙上那张泛黄的二维码:“自己扫。”但要是熟客,老板会多问一句:“今天虾籽馄饨不错,要不要带一碗?”
说到扬州老街如何点外卖,这就有讲究了。去年疫情期间,我教会了隔壁李大爷用手机点餐。他第一次自己点到东关街那家老字号烧饼时,兴奋得像个小孩子:“乖乖,这个手机一点,烧饼就送到家,真是便当!”
老街的新味道
现在扬州老街上,几乎每家店都能点外卖。但你要真想在巷子里点到称心的快餐,得懂几个门道。比如得看准时间,避开学生放学的那阵子;又比如要知道哪些店虽然上了外卖平台,但老板更乐意接熟客的电话订单。
我常去的那家饺面店就是这样。老板娘性格直爽:“平台上抽成太高啦!老街坊直接打电话来,我还多给两颗卤蛋。”她家的虾饺馅料足,汤头是用小鱼熬的,鲜得很。每次我打电话,都不用说地址,她就知道是我:“老位置?一刻钟就好。”
这些藏在巷子里的老味道,能一直留下来,靠的就是这份人情味。外卖小哥也都成了熟人,知道哪家阿婆腿脚不好,得把餐送到楼上;晓得哪家的孩子挑食,要特别嘱咐老板别放葱。
前两天傍晚,我又路过那条熟悉的巷子。夕阳斜照在青砖墙上,外卖小哥的电动车灵巧地穿行其间,车箱里装着热乎乎的饭菜。巷口修鞋的张师傅一边收拾摊子,一边手机上点着晚餐:“试试新开的那家黄桥烧饼,听说不错。”
朋友后来跟我说,他在扬州呆了叁天,最怀念的不是大饭店的淮扬菜,反而是巷子里那碗随手点的扬州炒饭。米饭粒粒分明,火腿丁、虾仁、青豆配得恰到好处,更重要的是,那份随意自在的烟火气,是别处找不到的。
如今我偶尔还会想起童年时,跟着奶奶在巷子里转悠买吃的日子。虽然现在点外卖方便了,手指一动美食就到门口,但有时还是会特意走进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巷,在斑驳的木门前站一会儿,听听巷子里传来的炒菜声,闻闻那股熟悉的饭菜香。这些巷子里的老店,就像扬州的根,静静守着一方天地,用最朴实的方式,温暖着每个人的胃和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