桦甸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学院后街茶饮时光
那条飘着茶香的小巷
桦甸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这几乎成了我和室友们心照不宣的暗号。每到周五下午,当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响起,我们交换一个眼神,便知道接下来的目的地是哪里。那是一条藏在学院主路背后的小巷,不长,却密密地挨着好几家茶馆,成了我们逃离课本和论文的“秘密基地”。
说实话,第一次被学姐带来时,我还有些不以为然。心想,一条普普通通的后街,能有什么特别的?可当你真正走进去,感觉就完全不同了。这里的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,仿佛有一道无形的结界,把外面马路的车水马龙都隔绝开了。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茶香,混着点心刚出炉的甜味儿,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嗅觉。
我们常去的那家店叫“闲亭”,店主是个温和的阿姨,话不多,但总能在你杯里的水快见底时,适时地提着长嘴铜壶过来续上。她店里养了两只橘猫,总是懒洋洋地趴在窗台上晒太阳,那副惬意的样子,简直成了这里氛围的最佳代言。我和室友小敏最喜欢靠窗的那个位置,下午叁四点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在木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记得有一次,我们为了赶一份小组报告,直接抱着笔记本电脑来到店里。本以为会效率低下,结果却出奇地好。指尖敲击键盘的嗒嗒声,配合着店里若有若无的古琴曲,竟然一点都不违和。写累了,就抬头看看窗外,看骑着自行车的学生慢悠悠地路过,看隔壁面包店老板正在把新出炉的菠萝包摆上橱窗。那一刻,紧绷的神经不知不觉就松弛了下来。
学院后街茶饮时光之所以让人留恋,茶本身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,是那种共享的氛围。在这里,我们聊过许多天马行空的话题——从任课老师的口头禅,到未来想去哪个城市工作;从最近看的一本小说,到某个让人心动的男生。话题跳来跳去,像沸腾的水里上下翻飞的茶叶。茶杯上空升起的热气,氤氲着我们的笑声和偶尔的叹息。
这条后街也像一个小小的舞台,上演着各种人生片段。我见过一对情侣在角落里低声争执,女孩的眼眶微微发红;也见过几个银发的奶奶围坐一桌,熟练地冲泡着功夫茶,聊着子女孙辈的趣事;还见过穿着正装的年轻人,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眉头紧锁,像是在处理什么紧急的工作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,而茶,成了所有这些故事的背景音。
有时候我会想,为什么我们这么偏爱这里?大概是因为,在成长这条匆忙的路上,总需要这样一个地方能让人喘口气。它不像图书馆那样严肃,不像教室那样规整,它就是它自己——一个可以发呆、可以闲聊、可以安静思考的第叁空间。在这里,时间仿佛被拉长了,让我们能从繁忙的课业中偷得半日悠闲。
冬天的时候,捧一杯热腾腾的红茶在手里,看窗外飘起细碎的雪花;夏天则换成冰镇的乌龙茶,吸管轻轻搅动杯底的柠檬片。季节在变,茶单在换,但推开门时听到的那声清脆风铃响,和阿姨那句熟悉的“来啦”,始终如一。这些细碎的日常,编织成了我们大学生活里最柔软的部分。
最近听说,因为学院扩建,这条后街明年可能就要拆了。消息传来,我们都很舍不得。小敏甚至半开玩笑地说,要去买下“闲亭”的那张木桌做纪念。我知道,我们留恋的不仅仅是一条街、几家店,更是那段回不去的青春,是那些在茶香中缓缓流淌的午后时光。无论将来走到哪里,提起桦甸女子学院后街喝茶的日子,嘴角大概都会泛起一丝带着茶香的微笑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