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乐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长乐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那个午后的通话
前几天在长乐街边的奶茶店,听见两个初中生模样的孩子凑在一起嘀咕:“你那个套餐还能办吗?”“早没啦,现在哪有这种好事。”我顺着话音瞥见其中一人手机屏幕上,赫然显示着“长乐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的搜索记录。这个画面突然把我拉回了七八年前,那时候我们这群长乐中学的学生,几乎人手一张类似的电话卡。
说来你可能不信,那时候我们最宝贝的不是新球鞋,也不是限量版文具,而是那张薄薄的厂滨惭卡。50块钱包90天,每天都能打将近两小时电话——平均下来,可不就是长乐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嘛。隔壁班的王小胖曾经算过一笔账,打给市内的同学,一分钟话费大概两毛钱,要是按照这个标准,叁小时就得叁十六块。而我们这个套餐,相当于省了整整八十六块。
记得初叁那年,我们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:晚自习后的九点到十点,是专属的“电话时间”。作业里那道解不出的几何题,明天要抽查的课文背诵,隔壁班那个总穿白衬衫的男生今天又去了哪儿...这些琐碎小事,都是我们抱着电话聊个没完的由头。李梦瑶那会儿住校,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周五晚上,用那张电话卡给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打长途。她说听着电话那头妈妈叮嘱“多吃点,别省钱”的声音,就觉得这一周的努力都值了。
现在想想,那会儿我们哪有那么多话要说啊。有时候举着发烫的手机,光是讨论明天早餐吃包子还是煎饼,就能说上十五分钟。现在用着不限量的套餐,反而找不到那个能聊叁小时的人了。去年同学聚会,大家说起这事都忍不住笑,张明说他那会儿一个月能打掉两张这样的卡,电话费比饭钱还多。
其实这种长乐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套餐,背后藏着我们那代人的默契。没有视频,不见表情,全靠声音猜对方是哭是笑。有时候信号不好,得把脑袋探出窗外找信号,被蚊子咬得满腿包也不舍得挂。记得有回期末考试前,我和同桌互相提问古诗词,愣是打着电话复习了整本语文书,结果第二天发现电话费还没用完。
如今的孩子估计很难理解,为什么我们要守着固定时段打电话。他们随时能视频,能语音,能发几十秒的语音消息。可那种捧着电话计算时间,把想说的话攒着,等到最合适的时候才小心翼翼拨出去的心情,就像藏在铁皮盒子里的糖纸,虽然旧了,但每次翻出来都还能闻到当年的甜味儿。
上次回长乐,特意去以前常买电话卡的便利店问了问。老板摇头说早就不卖这种卡了,现在孩子们都用微信。走出店门时,看见两个初中生坐在台阶上,脑袋凑在一起看同一个手机屏幕,忽然觉得,虽然联系的方式变了,但那份想要分享、渴望陪伴的心情,从来都没变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