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中300元左右的巷子,巴中300元巷子里的故事
拐进这条巷子的时候,太阳正斜斜地打在青石板上。巷口杂货店的老板娘坐在竹椅上摇蒲扇,眯着眼打量我这生面孔。我假装看墙上斑驳的水电广告,心里却在盘算:在这巴中城里,怎么还有这样一处地方?
巷子不宽,刚好容得下两个人并肩。两侧的老房子挤挤挨挨的,墙皮有些剥落,露出里面暗红的砖块。晾衣绳横七竖八地牵着,挂着的衣裳还在滴水,在阳光下亮晶晶的。我慢慢往里走,听见哪家传来炒菜的滋滋声,接着是葱花的香味飘出来。
叁百元能租到什么
走到巷子中段,看见个老太太在门口拣豆角。我停下脚步搭话:“婆婆,这附近的房子好租不?”她抬起头,扶了扶老花镜:“你想租啊?前头老李家好像有空房,听说一个月叁百左右。”我心里咯噔一下,现在这年头,叁百块在城里能租到啥?连个像样的单间都难。
顺着她指的方向,我找到那栋叁层小楼。房东正在天井里喝茶,听我问起租金,他伸出叁个手指:“叁楼有间空的,叁百二。”他带我上去看,房间不大,但有个朝南的窗,正对着巷子另一头的梧桐树。“别看旧,住着舒服。”他说着推开窗,风吹进来,带着淡淡的桂花香。
这样的巴中300元左右的巷子,在城里已经不多见了。年轻人往新区跑,这里反倒安静下来,成了些老人家和刚进城打工者的落脚处。
巷子里的日子
我在巷子里转悠的时候,碰见个送外卖的小哥。他的摩托车在窄巷里灵活地穿行,偶尔停下来,冲着某扇窗喊一声:“王阿姨,你家小孙子的午饭到咯!”二楼窗户应声打开,吊下来个小篮子。
“这活不好干吧?”我问他。他擦擦汗,咧嘴笑了:“还行,这巷子里的老住户都熟了。李奶奶腿脚不便,我常帮她捎点药;张大爷眼神不好,我帮他看过缴费单。”他说,虽然跑这一片赚得不多,但心里踏实。
傍晚时分,巷子突然热闹起来。下班的人推着电动车小心地穿行,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嬉戏。有个大叔在自家门口支起小桌,摆上象棋,很快围过来几个观战的。隔壁理发店的老师傅收工了,正端着饭碗站在门口,边吃边看人下棋。
这样的巴中300元巷子里的故事,每天都在上演。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,就是寻常百姓的寻常日子,却透着股扎实的暖意。
我在巷口那家小面馆吃晚饭,老板娘给我多加了勺臊子。“看你转一下午了,找房子?”我点点头。她说她在这开了十年店,见证了好多租客的故事——有攒钱买了房搬走的,有孩子接到身边在附近上学的,也有做小生意起早贪黑的。“别看这巷子旧,养人呐。”她说。
夜幕降临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那些昏黄的灯光从各家窗户透出来,落在青石板上,泛着温柔的光。我突然想起房东下午说的话:“这房子是不新,但晚上能看见星星。”是啊,在这座城市里,能看见星星的地方越来越少了。
离开的时候,我又经过那家杂货店。老板娘还在那儿,见我出来,朝我笑了笑。巷子深处传来电视声、洗碗声、小孩子的读书声,这些声音混在一起,竟出奇地和谐。这条不起眼的小巷,就像城市褶皱里藏着的另一个世界,有自己的节奏,自己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