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德镇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火车站周边小巷景致
景德镇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这地方要是没人提醒,估计很多旅客就直接走过去了。出了站,大家都直奔大路打车,谁会在意那些藏在建筑缝隙里的小弄堂呢?我那天也是偶然拐进去的——纯粹是因为出站口人太多,想找个清静地方抽根烟。
可这一拐,像是掀开了景德镇的另一层幕布。火车站周边小巷景致和站前广场完全是两个世界啊。柏油路突然变成了青石板,拉行李箱的滑轮声变成了电动车偶尔的滴滴声,空气里浮着淡淡的泥土和煤烧混合的味道——对,就是那种老式窑炉特有的烟火气。
巷子里的声音与颜色
往深处走,声音先钻进耳朵。不是汽车喇叭,是“唰唰”的声响,循着声音望过去,有个老师傅正坐在自家门口拉坯。转盘呼呼地转,他的手就那么轻轻扶着,泥巴就听话地长高、变薄,成了个瓶子的雏形。他头都不抬,好像我这陌生人不存在似的。隔壁阿姨在门口晒着青花瓷的半成品,白的像雪,蓝的像雨后的天。
你说奇怪不,就隔着一排房子,火车站那边人来人往急吼吼的,这儿的时间却好像走得特别慢。有个大姐从二楼窗户探出身来晾衣服,看到我在看拉坯,笑着说:“这有啥好看的,我们这儿家家都会两手。”她指了指前面,“再往里走,老李家的釉上彩那才叫绝呢。”
不经意间的发现
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继续走,果然在一处拐角看到了老李。他正拿着细毛笔往烧过一次的瓷胚上画花鸟,笔尖比针尖还细。让我惊讶的是,他工作台后面就是铁轨——每隔十几分钟,就有列车轰隆隆地驶过景德镇火车站,但他手都不抖一下。“习惯啦,”他头也不抬,“在这画了叁十年,火车声就是我的背景音乐。”
巷子不宽,对面人家做饭的香味都能飘过来。现在是下午叁点,已经在炖晚上的肉了。这种生活气息啊,比任何旅游宣传册都真实。几个小孩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擦过,车筐里放着刚买的作业本。他们在这迷宫里穿行自如,哪家是画青花的,哪家是烧窑的,哪家的猫生了小猫,他们比谁都清楚。
越往里走,越能感受到这条景德镇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不简单。它不像那些开发过的古街,没有卖同样小商品的店铺,没有千篇一律的“特产”。这里就是普通人住的地方,只是这些普通人恰好传承着千年的手艺。有个年轻人坐在笔记本电脑前,旁边摆着一排新烧的陶瓷首饰——传统的手艺,也在慢慢适应新的时代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不是路灯,是各家窗户透出的光。拉坯的老师傅收拾工具准备收工了;画釉上彩的老李点上烟,慢慢品着;孩子们被妈妈喊回家吃饭。我站在巷口回头看,这条小巷安静地卧在那里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,又仿佛每天都在上演最真实的景德镇生活。
走出巷子,回到火车站广场,突然觉得刚才那段经历像做了个短暂的梦。游客们依旧行色匆匆,没人知道仅仅一墙之隔,就藏着这座瓷都最鲜活的心跳。也许有些风景,真的需要你愿意偏离主干道那么一点点,才能遇得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