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武同城饮茶,本地茶友相约品茗
这几天灵武的天气渐渐转凉,窗外梧桐叶打着旋儿往下落,我捧着保温杯站在阳台上,忽然特别想念那年冬天在老街茶馆的热闹。围着红泥小火炉,铁壶咕嘟咕嘟冒着白气,玻璃杯里毛尖茶叶缓缓舒展,整间屋子都飘着豆香味儿。
手机恰好在此时震动,茶友群弹出条消息:"周六下午老地方,我带了安化黑茶,谁要尝鲜?"后面跟了一串举手的表情。这种不约而同的默契,就是我们灵武同城饮茶圈子的日常。说来也奇妙,原本素不相识的一群人,竟因喝茶这个共同爱好,成了每周必见的老友。
茶香里的市井人生
第一次参加茶聚是去年开春。朋友拉着我说"带你去认识几个有趣的人",结果拐进了南门巷子深处的四合院。青砖灰瓦的老房子,院里石榴树刚冒新芽,石桌上摆着全套茶具。穿棉麻衬衫的王老师正慢条斯理地温杯烫盏,见他往盖碗里投茶时专注的神情,我还以为是专业茶艺师。
"我就是个中学历史老师,"他斟茶时笑道,"喝茶能让人静下心来。"那天我们尝了叁种不同年份的普洱,从略带涩味的生普喝到醇厚如枣汤的熟普。坐在旁边的李姐突然说:"这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的搪瓷缸。"
这句话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。开理发店的小张说起常来喝茶的顾客,开果园的老周带来刚摘的草莓配茶,写生的美院学生把我们的茶席画进了速写本。原来每个看似普通的茶友,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。
如今我们的灵武同城饮茶聚会已经坚持了一年多。地点有时在王老师家的院子,有时在滨河路的茶室,最难忘的是上个月在城郊枣林里摆开茶席。阳光透过枝叶洒在茶汤上,秋风带着枣香拂过,偶尔有熟透的枣子"啪嗒"落在青石板上。
茶汤中品岁月滋味
记得有次尝八十年代的老茶,暗红色的茶汤在白瓷杯里像块琥珀。退休的刘医生小心翼翼端起来,先闻了又闻,眼睛微微发亮:"这药香让我想起从前中药房的味道。"
我们这群人喝茶从不讲究繁文缛节,重要的是那份自在。刚开始我还担心不懂茶道会露怯,后来发现根本没人在意这个。新来的朋友总会得到最耐心的指导:"烫杯时要转圈让热水吻遍杯壁""闻香别急着凑近,先远后近才能捕捉层次"。
最让我触动的是,茶聚成了大家互相扶持的纽带。前阵子茶友小陈失业情绪低落,那天的茶聚特意选了他最爱的凤凰单丛。没人直接安慰,但王老师泡茶时说了句:"你们看这茶叶,经历过揉捻烘焙才能有如此香气。"小陈盯着杯中舒展的茶叶,突然就红了眼眶。后来他在茶友建议下开了家网店,专门帮茶农卖灵武本地的八宝茶。
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和本地茶友相约品茗的时光。不需要精心准备,有时带些茶点,有时什么都不带,重要的是那份相聚的温暖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能有个地方让人慢下来,认真喝杯茶,说说心里话,实在是种福气。
窗外的风越来越凉了,我转身从柜子里找出那只养了多年的紫砂壶。壶身温润的包浆记录着无数个品茗的午后,仿佛还能闻到去年的茶香。手机又震了一下,群里正在讨论要不要尝试宋代点茶法。我笑着回复:"我带茶筅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