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中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,附近街巷200元一回
那天路过巴中火车站,听见两个蹲在出站口抽烟的大叔闲聊,其中一个突然压低声音说了句:"这火车站后头巷子里,两百块就能办个事儿。"旁边那位听了,只是把烟头往地上一摁,用鞋底慢慢碾着:"这价码,跟前头街边那些个两百元一回的,倒也差不离。"
这话飘进耳朵里,让我忍不住放慢了脚步。说不清为什么,这串数字和地名像根细绳子,轻轻勒了一下心口。两百块,在如今这年头能做什么?也就是两叁个人下顿馆子的钱,或是商场里一件普通衬衫的价。可在这里,在火车站背后那些晒不到太阳的巷弄里,居然能成为一个成年人交易的价码。
街角与巷尾
我假装系鞋带,往那片巷子望了望。墙面斑驳,几张撕了一半的小广告在风里哗啦响。有个穿褪色红外套的女人靠在墙角,手里攥着个旧手机,眼睛却望着路口。她在等什么?或许是在等一个愿意掏出两张红色钞票的人。
这让我想起老家乡下的集市,卖菜的婆婆也会这样守在摊子后面。不同的是,她们卖的是自家地里长的青菜萝卜,秤杆翘得高高的,还会往袋子里多塞两根葱。而这里的交易,秤量的是别的东西。
不远处,几个刚下火车的人拖着行李箱走过,他们低头看着手机导航,完全没注意到那些幽深的巷口。这是两个平行的世界——一边是急着赶路的旅客,一边是困在巷子里的人生。
说到巴中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这种事儿,心里头总不是滋味。那些巷子里的灯光总是昏黄的,照不亮太多东西。而附近街巷200元一回的交易,听起来像是菜市场里讨价还价,可交易的却是人最珍贵的那部分。
生活的重量
我认识一个在火车站附近开小卖部的大姐,她说有时候会看见一些女人来买最便宜的矿泉水,就着干面包当一顿饭。"省下来的钱,可能是给孩子交学费,也可能是给家里老人买药。"大姐边说边整理货架,"这世道,谁活得容易呢?"
这话让我想了很久。那些选择走进巷子的人,背后是不是也有说不出的难处?也许是家里等着钱治病的孩子,也许是欠下的高利贷,也许只是单纯地想在这个城市活下去。
记得有回下雨,我看见巷口有个女人没带伞,就那么淋着。她站的位置很巧妙——既能在客人出现时立刻迎上去,又能在警察巡逻时迅速躲进巷子深处。那种熟练,看得人心里发酸。
附近街巷200元一回的交易,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轻松的谈资,但对身处其中的人,每一次都是把自尊放在秤上称量。她们数着钞票时,会不会也数着心里的伤痕?
火车站钟声响起,又一列火车进站了。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出来,有人来接站,欢声笑语;有人独自拖着行李,神情茫然。而那些巷子里的人,依然在阴影中等待着,像定格在另一幅画面里。
我最终没有走进那些巷子,只是站在阳光下,看着火车站前来来往往的人。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活着,有的光明正大,有的藏在阴影里。但无论如何,生活总要继续,就像火车总会按时发车,载着各式各样的故事,驶向未知的远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