漯河大学城喝茶资源群,漯河高校茶饮交流圈
最近在漯河大学城的学生圈里,悄悄流行起一个挺有意思的小团体——漯河大学城喝茶资源群。说是群,其实更像是个茶友俱乐部,慢慢就演变成了现在这个漯河高校茶饮交流圈。
记得第一次听说这个群,还是跟着室友去的。那天下午没课,正瘫在宿舍刷手机,室友神神秘秘地凑过来说带我去个地方喝茶。“不是奶茶店那种甜腻腻的,”她特意强调,“是正经泡的茶。”将信将疑地跟着她穿过两条小巷,居然在生活区角落里发现了个安静的小茶室。七八个学生围坐在原木桌旁,有个男生正熟练地用盖碗泡着铁观音,茶香飘得满屋都是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说来也怪,平时大家走路都带着风,不是赶课就是赶着去食堂抢饭。可一进这个圈子,时间就像被按了慢放键。负责泡茶的学长不急不忙地温杯、投茶、冲泡,看着茶叶在热水里慢慢舒展。有人小声交流着最近在哪家新开的茶叶店淘到了不错的普洱,还有个美术系的姑娘在速写本上画着茶具的素描。这和我想象中大学生活里那种闹哄哄的聚会完全不一样。
坐在我旁边的女生似乎是常客,她悄悄告诉我,这个漯河大学城喝茶资源群最初就是几个喜欢茶道的学长学姐建的。开始就五六个人轮流带茶叶来分享,后来知道的人多了,干脆建了个群。现在群里快两百人了,每周都会在不同的茶室或空教室组织茶聚。“其实喝茶倒不是重点,”她抿了口茶,“就是找个地方,把手机放一边,好好说说话。”
这话让我想了很久。确实,现在大家表面上联系更方便了,微信群里消息不断,但真正坐下来面对面聊天的时间反而少了。在这个总被外卖奶茶占据的大学城里,能有个地方静下心来品口热茶,听听别人的故事,倒成了件奢侈的事。
后来我也成了这个漯河高校茶饮交流圈的常客。去过几次后发现,这里的活动比想象中丰富。有时是简单的品茶会,大家带着各自家乡的茶叶来分享;有时会请来茶艺老师教几个基本的冲泡手法;最有趣的一次,几个文学院的同学边喝茶边聊起了古代文人与茶的故事,从《红楼梦》里的栊翠庵茶道说到苏轼的“从来佳茗似佳人”,愣是把普通的周末下午过出了几分文人雅集的味道。
不过最让我意外的,是这个圈子带来的那种奇妙的连接。不同专业、不同年级的人,可能平时走在路上都不会多看一眼,却因为一杯茶坐在了一起。有个理工科的学长,每次来都会带他收藏的各种紫砂壶,如数家珍地讲每个壶的来历和特点;还有个总坐在角落安静记笔记的女生,后来才知道是商学院的大二学生,正在悄悄筹划开一家融合茶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创业项目。
慢慢地,我发现自己也开始留意起茶叶的种类,学会了分辨乌龙茶的焙火程度,知道了泡不同茶该用多少度的水。更重要的是,在这个总让人有点迷失的大学城里,找到了一个小小的、温暖的角落。它不像社团那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,也不像课堂那样需要正襟危坐,就是随性地聚在一起,分享一壶好茶,也分享彼此的生活。
如今这个漯河大学城喝茶资源群还在不断扩大,偶尔能看到新加入的成员带着好奇又拘谨的表情第一次参加茶聚,就像当初的我一样。而那个最初带我去的室友,现在已经能熟练地主持小型的茶会了。看着她从容不迫地烫杯、闻香、分茶,忽然觉得,或许大学时光就该有这样的时刻——不那么着急,不那么功利,只是单纯地因为喜欢而相聚,因为相聚而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