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城学院外援女,双校联盟外援女生
最近学校里最热闹的话题,大概就是对于那两个转学生了。你说巧不巧,她们一个从城东的明德学院转来,另一个从城西的弘毅书院转来,都来了我们双城学院。更巧的是,她俩居然都是篮球特长生,一来就进了校队。
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。那天训练我去看了,高个子的叫林晓,短发利落,叁分球投得那叫一个准;稍矮点的叫王楠,扎着马尾,带球过人像阵风似的。她们俩在场上的配合,简直不像第一次见面,倒像从小一起打球长大的。
球场上的化学反应
说实话,刚开始队里有人不服气。毕竟凭空来了两个外援,谁心里不犯嘀咕?可等到第一次和外校打友谊赛,大家就都闭嘴了。那场比赛打得,啧啧,真是精彩。
林晓在外线稳稳控球,王楠在篮下灵活跑位,两人眼神一对,球就传过去了。那种默契,你说它玄乎吧,可它就是发生了。赛后教练乐得合不拢嘴,说这是“双城学院外援女”带来的化学反应。
不过说来也怪,她俩在场下倒是不怎么说话。训练完就各自收拾东西,偶尔点点头,然后就分头走了。有次我好奇问王楠,她笑了笑:“有些话,在球场上说就够了。”
这话让我琢磨了好久。可能真正的默契,真的不需要太多言语吧。
转眼就到了市联赛。说实话,有了这两位双校联盟外援女生,我们学校的篮球队像是换了支队伍。以前的比赛,大家打得也挺努力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现在不一样了,整个队伍都有了主心骨。
记得半决赛那场,最后叁分钟我们还落后六分。场上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。就在这时候,林晓朝王楠使了个眼色,王楠微微点头。接下来的两分钟,她俩像是开启了什么秘密模式,一个抢断快攻,一个远投叁分,硬是把比分追平了。
场边的观众都站起来了,呐喊声震得地板都在抖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,这就是双城学院外援女的魅力——她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一种信念。
决赛前那天下午,我看到她俩在空荡荡的球馆里加练。没有教练,没有队友,就她两个人。我站在门口看了会儿,发现她们其实不用说话——林晓做个手势,王楠就知道要跑什么战术;王楠眨下眼睛,林晓就明白该往哪个位置传球。
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过的那个典故,说什么“知音难觅”。大概好的搭档就是这样,你还没开口,她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了。
决赛打得异常激烈。对方显然研究过我们的战术,专门盯防林晓和王楠。比分一直咬得很紧,交替上升。直到第四节,意外发生了——王楠在抢篮板时扭伤了脚踝。
她被扶下场时,整个体育馆都安静了。大家都能看出来,她疼得额头直冒汗。校医简单处理后,建议立即去医院。但王楠摇了摇头,眼睛直直地盯着记分牌——我们还落后两分,时间只剩最后叁十秒。
“让我打完。”她说这话时,声音不大,但特别坚定。
教练犹豫了一下,看向林晓。林晓什么也没说,只是走到王楠身边,把她的胳膊架在自己肩上,扶着她慢慢走回场内。
那一刻,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
最后一个回合,球自然到了林晓手里。所有人都以为她会自己出手,毕竟王楠脚伤严重,行动不便。但就在对方两人包夹林晓的瞬间,她突然把球传给了站在底角的王楠。
王楠接球,起跳,投篮——动作因为疼痛有点变形,但球在空中划出的弧线依然完美。
球进,哨响,比赛结束。
后来有记者采访时间王楠,脚伤那么重,怎么还敢投那个叁分。她看了看旁边的林晓,笑着说:“因为我知道,她一定会传给我。”
而林晓的回答更简单:“我知道她一定能投进。”
现在学校里谈论起双城学院外援女,已经不再是最初那种好奇或者羡慕,而是带着一种自豪。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,有些信任,不需要理由;有些配合,与生俱来。
偶尔在校园里看见她俩,还是一个安静一个活泼,还是话不多。但你能感觉到她们之间那种无形的纽带,就像她们在球场上创造的那些精彩瞬间,看似偶然,实则必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