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庆私人工作室快餐,大庆私人定制工坊简餐
这几天路过新村那边,发现巷子口新开了家挺有意思的小店。浅灰色的招牌上简单写着"私人定制工坊"几个字,玻璃门后面透着暖黄色的光。我推门进去的时候,正好闻到烤饼干的香气,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家的厨房。
店主是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,正系着围裙在操作台上揉面团。他抬头朝我笑了笑:"今天试做了红茶酥饼,要尝尝吗?"这种随性的热情,和大饭店里标准化的服务确实不太一样。我注意到柜台旁边的小黑板上,用粉笔写着今日特供的简餐菜单,字迹还带着手写的歪斜。
慢火细熬的生活滋味
等待餐点的时候,我打量着这个不足叁十平米的空间。靠墙的木架上摆着各种形状的玻璃罐,里面装着不同产地的香料。工作台上除了料理器具,还散落着几本翻旧了的食谱。最让我惊讶的是,店主记得常客的喜好——那位穿格子衬衫的先生每次都要多加罗勒,带孩子的妈妈喜欢把胡萝卜切成星星形状。
现做的菌菇烩饭等了二十分钟,但等待的过程反而让人放松。看着店主不慌不忙地翻炒食材,突然觉得这样的私人工作室就像城市里的驿站。这里没有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,每个步骤都在眼前真实发生。当陶瓷碗端到面前时,烤蘑菇的香气混着帕玛森奶酪的咸香,米饭的软硬程度恰好是我喜欢的。
这种私人工作室的运营模式挺特别的。店主说他们每天就准备固定份数的食材,卖完就打烊。有次周叁下午我路过想买杯咖啡,发现门上挂着"去市场选豆子"的小木牌。这种任性的营业时间,反倒让人感受到他们对品质的坚持。
现在很多连锁餐厅都在追求标准化,但在这里,每次来可能都会遇上不同的创意菜。上周的南瓜汤里加了淡淡的豆蔻粉,这周的叁明治换成了自制的酸种面包。这种不确定感反而成了惊喜,就像开盲盒似的。我渐渐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多走两条街,特意来这样的私人定制工坊解决午餐。
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响动,是店主在调整烤箱的温度。他说最享受的就是客人尝到食物时眼睛发亮的瞬间。这种即时又真实的反馈,大概就是小店存在的意义。不像那些隔着外卖包装盒的五星好评,在这里,满意与否都写在脸上。
离开时我带了份给同事的简餐,店主细心地把酱料分装在小玻璃瓶里。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原木桌上投下条纹状的光影,几位熟客坐在窗边低声交谈。这样轻松的氛围,让我想起小时候街角的粮油店,老板总会给买米的孩子抓把桂花糖。
现代人总在追求效率,连吃饭都变成需要快速完成的任务。但在这家不起眼的工作室里,我重新找到了食物本该有的温度。也许下次该试试他们的定制服务,听说可以根据客人的口味调整配方。不过得提前预约,毕竟慢工出细活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