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州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高州火车站旁的小巷
那条巷子就在车站对面
每次走出高州火车站出站口,抬眼就能望见马路对面那条窄窄的巷子。说它是个巷子吧,其实更像两栋旧楼之间挤出来的一条缝,窄得连小汽车都开不进去。巷口总停着几辆摩托车,司机们坐在车上闲聊,等着拉活儿。巷子深处黑黢黢的,从外面根本看不清楚里头到底有些什么。
我第一回去那条巷子纯属偶然。那天火车晚点了,到站时已经晚上九点多,肚子饿得咕咕叫。车站旁边的店铺早就打烊了,只有对面巷口还亮着盏昏黄的灯。我犹豫着要不要过去看看——这么晚了,巷子里安不安全?可是饿得实在受不了,还是硬着头皮穿过了马路。
走近了才发现,巷子比远看时要深得多。刚走进去没几步,就闻到了一股特别香的炒粉味儿,这味道在夜里格外诱人。顺着香味往深处走,居然别有洞天——巷子两侧开着好几家小吃店,虽然店面都很小,但生意都不错。最里头那家炒粉摊,老板正挥着锅铲翻炒,锅里的火光把他的脸映得通红。
“来份炒粉?”老板头也不抬地问。我应了一声,就在旁边的小板凳上坐下。等待的工夫,我打量着这条高州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发现它就像个小小的世界。卖水果的大婶正和熟客讨价还价,旁边理发店的老师傅在给客人修剪头发,再往里的住户家门口,几个老人坐在那儿摇着扇子聊天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息
自那以后,我每次来高州火车站坐车,都会特意早到一会儿,就为了去对面巷子里转转。去的次数多了,慢慢摸清了这条小巷的脾气。早上七点多,巷口那家肠粉店排队的人最多,他家的酱汁是祖传秘方,咸淡恰到好处。中午时分,巷子反而安静下来,大部分店铺都在休息,只有几个孩子在巷子里追逐打闹。
最热闹的要数傍晚。下班的人匆匆穿过巷子回家,各家厨房飘出炒菜的香味。那家我常去的炒粉摊,老板姓李,熟了之后他告诉我,在这条高州火车站旁的小巷做生意已经十几年了。“别看巷子窄,租金便宜啊,”他一边往炒粉里加豆芽一边说,“而且来来往往的人多,生意还过得去。”
巷子里住的大多是老住户,彼此都认识。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,谁家老人身体不舒服,不出半天整条巷子就都知道了。有时候我去吃炒粉,会看到邻居端着自家做的菜过来,分给李老板尝一尝。这种亲近的邻里关系,在大城市里已经很少见到了。
有一回下大雨,我没带伞,只好躲在巷口的屋檐下。旁边杂货店的阿姨看见了,二话不说递给我一把旧伞:“先拿着用,下次来再还。”这种不加思索的善意,让我愣了好一会儿。在这条看似普通的小巷里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竟然这么简单、温暖。
不过巷子也在慢慢变化。去年巷口那家老式理发店关门了,改成了快递收发点。今年初,又新开了一家奶茶店,装修得很时尚,和巷子的老旧风格不太搭调。李老板说,这条高州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可能要拆迁了,听说有开发商看中了这块地。
“真要拆了,你还继续做炒粉吗?”我问。李老板笑了笑,往锅里打了两个鸡蛋:“看情况吧,说不定就回老家养老去了。这条巷子要是没了,怪可惜的。”
上个月我又去了一次,特意在巷子里慢慢走了一圈。卖水果的大婶还记得我,硬是塞给我两个橘子。理发店变成了快递点,但老师傅还在,只不过把摊位搬到了自家门口,继续给老顾客理发。傍晚时分,炊烟依旧从各家窗户飘出来,炒菜的刺啦声、孩子的笑闹声、电视的声音混杂在一起,组成了这条巷子独有的交响曲。
站在巷口回望,高州火车站的霓虹灯刚刚亮起,映照着这条不起眼的小巷。我想,城市里这样的角落越来越少了,它们或许简陋,却承载着太多人的生活印记。下次再来,不知道这条高州火车站旁的小巷还会不会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