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海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类似凌海学生高价通话事件
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,就在上周,凌海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在我们这儿传疯了。我家楼下超市老板娘扯着嗓子跟人唠嗑时,我正巧听见这句:“现在孩子可真能耐,打个电话顶我卖叁天矿泉水!”
起初我也当是个段子。直到隔壁单元张老师提着两袋水果上门——她闺女就是事件主角之一。客厅里吊灯晃得人眼晕,张老师把手机往茶几上一搁:“李姐你给评评理,叁个初中生凑钱租了个啥‘心灵陪伴’服务,电话那头是个自称情感导师的男的,张嘴就要八百。”
藏在电话线里的生意经
孩子们的说法特别有意思。他们说这不算消费,是“知识付费”。那个导师在电话里教他们怎么识别同学微表情,怎么在班级群里带话题,还教了两个据说能看出别人喜不喜欢你的小动作。张老师气得直拍大腿:“这不就是猜心思嘛!我闺女现在看谁都像分析样本,昨儿还问我眨眼睛是不是在掩饰说谎。”
我特意打听了一圈,发现这类凌海学生高价通话事件已经不是头一遭了。学校对面文具店老板跟我说,最近总有初中生来买不记名电话卡,还专挑那种能开热点的高级货。更让我惊讶的是,这些孩子对此还挺理直气壮:“我们班不少人都试过,比心理课有意思多了。”
你说现在孩子到底图啥呢?张老师闺女偷偷告诉我,那个导师声音特别好听,说话像深夜电台主持人。而且他从不打断人,能让你把话说完。“比跟我妈说话舒服”,这句话她重复了叁遍。
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表姐家孩子的事。那孩子沉迷某款语音社交础辫辫,半年充进去两千多。当时觉得是特例,现在看恐怕是同类情况。不过那次是玩游戏,这次是实打实的电话聊天,性质又不太一样。
我后来在家长群里看到有人转发那个“导师”的朋友圈截图——个性签名写着“专业化解青春期情感淤堵”。这词儿造得真新鲜,我盯着看了半天,硬是没想明白什么叫“情感淤堵”。
最让人担心的是,这类凌海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服务似乎形成了固定模式。先通过短视频平台引流,再用所谓“免费测评”吸引孩子上钩,最后才亮出高价套餐。孩子们之间还互相推荐,俨然成了种新风尚。
张老师最后没要回那八百块钱。她说闺女在房间里写了封长信,信里说:“你们大人总说我们这代人不缺吃不缺穿,但我们缺个能安静听我们说完话的人。”这话听着让人心里怪不是滋味的。
现在每次看到背着书包的初中生聚在小卖部门口咬耳朵,我都会多瞧两眼。倒不是怀疑他们在搞什么名堂,就是忍不住想——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孩子们宁愿花重金找陌生人打电话,也不愿跟大人多聊几句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