侯马火车站小巷子,附近背街小径
侯马火车站小巷子
那天在侯马火车站送完朋友,离下一趟车进站还有两个多钟头。候车室里闷得慌,我索性溜达出来,一拐弯就钻进了车站旁的那片巷子。这地方,地图上可找不着名字,就是本地人嘴里常说的“附近背街小径”了。
脚刚踏进去,感觉立刻就不一样了。站前广场上是呼呼的车声和拉客的吆喝,吵得人脑仁疼。可这巷子里头,像是被一层看不见的膜给隔开了,声音一下子低了下去,空气也仿佛慢了下来。脚下的青石板路磨得有点发亮,坑坑洼洼的地方还积着前两天的雨水,得小心地绕着走。
巷子窄得很,两边是些老旧的平房,墙上爬满了青苔,绿茸茸的一片。有户人家的院墙矮,我探头瞅了一眼,院里一棵老槐树,枝叶茂盛,底下摆着几盆叫不上名的花。一位大爷坐在小马扎上,靠着墙打盹,旁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唱着蒲剧,那调子拖得老长。我心里琢磨,这和几十米外那个行色匆匆的火车站,简直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。
再往里走,生活的味儿就更浓了。空气里混着饭菜的香气,像是谁家正在炝锅炒菜,葱花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。还能听到屋里传来切菜的“笃笃”声,清脆又有节奏。几家小店藏在其中,一个剃头铺子,红色的转灯蒙了层灰,转得慢悠悠的;一个杂货铺,门口用木板支着,卖些烟酒零食。店主也不吆喝,就坐在店里头,看着街面发呆。
这条侯马火车站小巷子,它不像那些有名的景点,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给游人看。它就是它自己,普普通通,甚至有些破旧,却特别真实。这里的一切,好像都有自己的时间,不紧不慢的。我突然觉得,火车站吞吐着迎来送往,是这座城市的门面;而这条小巷子,才更像是它放松下来后,露出的本来面貌,带着点烟火气,也带着点疲惫。
我在一个卖烧饼的小摊前停了脚。摊主是个中年汉子,系着有点发黄的白围裙,手法熟练地揉面、贴炉。刚出炉的烧饼,热乎乎,香喷喷,咬一口,外皮酥得直掉渣。我边吃边和他闲聊,他说他在这巷子里摆了十几年摊了,见过的旅客数不清。“好多人像你一样,从车站那头走过来,买个烧饼,歇歇脚。”他笑着说。是啊,对于许多路过侯马的人来说,这条不起眼的“附近背街小径”,或许就是他们对这座城市,最具体、也最温存的一个记忆碎片了。
时间差不多,我慢慢往回走。重新回到车站广场,人声和车流再次将我包围。回头望去,那条小巷子的入口静静地待在那里,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。但我心里明白,刚才那半个多钟头的闲逛,比在候车室里干坐着,要有意思得多。它让我瞥见了一座城市,在交通枢纽的繁忙之外,那沉稳而平静的心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