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度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平度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的。前几天我在小区门口等人,无意中听见两个初中生模样的孩子聊天。其中一个举着手机,特别自豪地说:“我找了个平度初中生,50元能打3小时电话!”另一个孩子立刻接话:“你说的是平度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那个吧?我们班好几个人都试过了。”
说实话,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:现在的小孩都开始做这种“业务”了?50块钱聊3小时,平均一小时不到17块,比请家教便宜多了。可他们到底在电话里聊些什么呢?带着这个疑问,我特意找了几位家长和老师聊了聊。
电话那端的声音
李老师在我们这儿一所中学教语文,她班上有个学生就在做这个。用李老师的话说:“起初我们也纳闷,后来发现这些孩子挺有想法的。他们不是随便聊天,而是把自己当成‘树洞’,听同龄人倾诉烦恼。”
有个初二女生告诉我,她曾经打过这个平度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。“其实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,”她有点不好意思,“爸妈整天问成绩,同学之间又难免比较。但在电话里,对方完全不认识我,反而能敞开心扉。”
想想也是,现在的孩子压力确实大。学校里的排名、课外班的连轴转、父母期待的眼神...这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。有时候,他们需要的不是什么人生导师,就是个能安静听他们说话的伙伴。
我认识的一个男孩说得更直白:“花50块钱,能痛痛快快说叁小时,比去医院心理咨询便宜多了,还不用挂号排队。”这话听着让人心疼,却又很真实。
不只是聊天那么简单
深入了解后我发现,这些提供平度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服务的孩子们,也不是随便接电话的。他们有的会提前准备话题,有的会学习基本的倾听技巧,甚至还有人做了“服务反馈表”。
有个叫小轩的男生跟我说,他每个月靠这个能挣几百块零花钱。“但真不是为了赚钱,”他特别认真地解释,“有一次,有个同学在电话里哭得很伤心,说爸妈要离婚。我就听着,偶尔说几句。后来他发短信感谢我,说那是他最难熬的一周。”
这种同龄人之间的陪伴,有时候确实能起到大人起不到的作用。孩子们有自己的语言体系,有共同的烦恼和快乐。他们理解为什么考试成绩差0.5分会难过,懂得某个游戏通关的喜悦,明白暗恋一个人时的小心思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形式的交流也存在一些问题。比如安全性怎么保障?聊到敏感话题时该怎么办?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。
有位家长的观点挺中肯:“我知道孩子在做这个的时候,第一反应是反对。但后来想,总比他把时间都花在打游戏上强。至少他在倾听别人,在帮助同龄人,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?”
或许,平度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这个现象,反映的是当下青少年情感交流的某种缺失。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,转而寻求这种付费的陪伴。价格不贵,时间灵活,更重要的是,电话那端是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人。
当然了,任何新生事物都需要时间的检验。这种特别的交流方式能走多远,会不会衍生出更好的形式,现在还不好说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孩子们渴望被理解、渴望交流的心情,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对待。
写完这篇文章,我忽然想起自己上初中那会儿。那时候我们没有手机,更没有这种付费电话服务。放学后,几个好朋友坐在操场边上,有什么心事就直接说了。或许,每个时代的青少年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能说知心话的人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