灯塔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灯塔约200米内学生聚集点
那天路过灯塔,正好是放学时间,远远就看见叁叁两两穿着校服的学生往那边走。我心里还纳闷呢,这灯塔附近怎么突然这么热闹了?跟着人群往前走了大概两百米,这才发现了个新鲜事——不知什么时候,灯塔底下那片空地,竟成了学生们的聚集点。
说是聚集点,倒也不是什么正式场所。就是几棵老榕树下摆着几把长椅,旁边有个卖文具的小铺子,外加一个总飘着关东煮香味的小卖部。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地方,每天下午四点多开始,就会渐渐热闹起来。
这里有什么特别的
你说这些学生为什么偏偏选在这儿待着?我问了个正在长椅上翻漫画的男生,他头也不抬地说:“从学校过来就五分钟,等家长来接的时候,在这儿比在校门口干站着强多了。”旁边扎马尾的女生插话:“而且在这儿能碰上其他班的同学,聊聊天,买点零食,一天里最放松的就是这时候了。”
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这个灯塔约200米内学生聚集点自然地分成了几个区域。靠近灯塔的那排长椅是“作业区”,总能看到几个学生凑在一起讨论题目;小卖部门口是“零食区”,关东煮和烤肠永远是抢手货;而那几棵老榕树下,则成了纯粹的“闲聊区”,笑声总是最响的。
卖关东煮的阿姨跟我说,她在这儿摆摊叁年了,眼看着这个学生点自然形成。“刚开始就一两个孩子来买零食,后来不知怎么的,人越来越多。现在每天这个时间,我不出摊都不行了,孩子们会惦记。”
说来也怪,虽然没人组织,但这个学生聚集点自有它的规矩。我注意到,学生们离开时都会自觉把垃圾带走,长椅上从没见过乱扔的包装袋。几个常来的学生甚至自发组织了“占位”规则——先来的会把书包放在长椅上,后来的人看见有书包就知道这位子有人了,从来不会为此争执。
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告诉我,他最初是因为躲雨才发现这个地方的。“那天突然下大雨,我跑进灯塔底下躲雨,结果发现同班的小王也在那儿。后来我们就约好每天放学在这儿见面,一起写作业。再后来,认识的人越来越多,现在半个班的人都知道这个据点了。”
这个灯塔附近200米学生点的形成,倒让我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。我们那时候也有个类似的聚集地,是学校后门的小书店。时代变了,学生们找的“据点”不一样了,但那种放学后不想马上回家,想和同学多待一会儿的心情,好像从来没变过。
不过这个学生点最近也遇到了点小麻烦。有附近居民反映学生太吵,还有人说他们乱扔垃圾——虽然我亲眼所见并非如此。几个常来的学生说,他们现在特别注意音量,尽量不影响别人。“我们真挺珍惜这个地方的,”一个高二的女生很认真地说,“希望它能一直存在下去。”
黄昏时分,家长们陆续来接孩子了。汽车喇叭声、呼唤名字的声音此起彼伏。学生们收拾好书包,互相道别,叁叁两两地离开。刚才还热热闹闹的灯塔下,渐渐恢复了宁静,只剩下那几把空荡荡的长椅,和刚刚亮起的灯塔的光芒。
卖关东煮的阿姨开始收摊,她一边擦着柜台一边说:“看着这些孩子,就像看见自家孩子长大。明天这个时候,他们肯定还会来。”是啊,这个自然而然形成的灯塔约附近200米学生点,已经成了这些学生日复一日的生活里,一个小小的、却不可或缺的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