贺州品茶上课微信,贺州茶道学习交流群
这几天总听朋友念叨,说贺州冒出了不少品茶的小圈子,光在微信上就能找到组织。我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,随手搜了搜“贺州品茶上课微信”这几个字,没想到还真跳出来一个叫“贺州茶道学习交流群”的。当时心里直犯嘀咕:这该不会又是那种拉人卖茶叶的吧?
犹豫了一会儿,还是扫码进去了。群主是个挺和气的大姐,没一上来就推销,反而发了段大家围着茶席说说笑笑的视频。看着画面里冒着热气的茶杯,我突然觉得,或许这跟我想的不太一样。
第一次线下见面
群里第一次组织线下活动,地点定在老街的一家茶馆。去之前我还挺紧张,毕竟对茶一窍不通,怕露怯。没想到推开门,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茶香,还有好几张笑脸。负责讲解的李老师摆手让我赶紧坐下:“别拘束,咱这儿就是喝茶聊天的地方。”
他边烫杯子边跟我们唠嗑:“你们年轻人现在忙,但再忙也得有个让自己慢下来的时刻不是?”说着把第一泡茶汤递过来。我学着别人的样子先闻了闻,那股清香钻进鼻子的一刻,突然就放松下来了。
那天我们尝了叁款贺州本地茶。最让我吃惊的是,原来同样的茶叶,用不同水温、不同手法泡出来,味道真的天差地别。李老师演示注水动作时特别认真:“手腕要松,水柱要稳,就像写毛笔字——”他这么一比划,我忽然觉得泡茶也挺有意思的。
慢慢成了习惯
现在每周抽个晚上去喝茶,已经成了雷打不动的安排。群里有个退休的语文老师,总爱在喝茶时念两句应景的古诗;开奶茶店的小夫妻常来偷师,说想学学传统茶艺;还有个程序员小哥,说泡茶时的专注让他忘了写代码的烦恼。
记得有次我试着在家泡茶,结果把茶叶闷过头了,苦得直咧嘴。在微信上跟大家吐槽,立刻收到七八条语音,这个说“下次少焖十秒”,那个说“换个盖碗试试”。看着不断跳出的消息,忽然觉得很暖——原来在贺州品茶上课微信群里认识的这些人,早已不只是茶友了。
前两天又去了趟茶馆,李老师正在教新来的学员。我坐在熟悉的角落,看着窗外老街的青瓦,手里捧着温热的茶杯。忽然想起第一次来时的手足无措,忍不住笑了。这片天地说大不大,就是一间茶馆、一个微信群;说小也不小,装得下忙碌生活里难得的安宁,也装得下来自四面八方、因茶而聚的缘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