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城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,邻近区域相似服务价格
站前街角的日常景象
那天下午路过韩城火车站,阳光斜斜地照在出站口那排小店招牌上。我站在马路对面等朋友,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车站西侧那条窄巷。巷口蹲着几个中年男人,正有一搭没一搭地抽烟聊天。这时有个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走过去,他们立刻站起身,互相交换了个眼神。
“住宿吗?便宜。”穿灰色夹克的男人先开口。见年轻人摇头,旁边戴鸭舌帽的马上压低声音:“要找点别的服务不?就前面那栋楼。”他边说边用下巴指了指巷子深处。“两百块一次,这价格在车站周边都差不多。”年轻人明显愣了一下,摆摆手快步离开了。
转角的另一番光景
我在附近转了转,发现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。沿着车站路往南走两百米,有个老旧的居民小区,楼道里贴着些手写的小广告。内容都很隐晦,但留下的电话号码区号都是本地的。偶尔能看到几个打扮艳丽的女子坐在一楼商铺的凳子上,看似在聊天,眼睛却不时瞟向路过的人。
便利店老板一边给我找零一边说:“这里嘛,都是做旅客生意的。你看到的价格都那样,200元一次。旁边几条街也基本这个价,开高了没人理,低了反而让人怀疑。”他笑了笑,“这年头,大家都精明了,价格太离谱的反而不敢去。”
正说着,有个拖着行李箱的中年男子在巷口张望,很快就被两个女人迎进了旁边的居民楼。整个过程也就两叁分钟,熟练得像是每天都在重复的固定流程。
夜幕下的不同面孔
天黑后我又来到这片区域,景象和白天截然不同。巷子深处的几家按摩店亮起了粉红色的灯光,虽然招牌写的是“正规按摩”,但坐在玻璃门后的几个姑娘,穿着实在不像普通技师。有家店的音响里放着过时的流行歌,声音大得整条街都听得见。
“帅哥,进来坐坐?”有个染着金发的女孩靠在门框上招呼。见我停下脚步,她立刻补充:“200块,保证让你舒服。”说完还朝我眨了眨眼。我问她这价格在附近算贵吗,她撇撇嘴:“都这个价啦,你去前面那几家问问,也差不多的。我们这儿环境还算好的。”
确实,我在邻近的几条街上看到不少类似场所。有的藏在网吧二楼,有的在宾馆地下室,但提供的服务和价格都大同小异。这种相似度让人不禁觉得,似乎存在某种不成文的规定,让邻近区域的相似服务价格保持在了同一水平线上。
偶然听到的对话
在车站东边的小面馆吃夜宵时,隔壁桌两个男人的聊天引起了我的注意。“今天拉了两个去老刘那儿,”较胖的那个说,“都成了,抽四十。”瘦子喝了口啤酒:“现在竞争大了,西站那边新开了几家,也报200。不过环境没这儿好。”
面馆老板大概看出我在听,擦桌子时低声说:“都是拉客的,介绍成功一个抽成。这片儿做这生意的少说也有二叁十人。”他朝门外努努嘴,“看到那个穿黑外套的没?专跑火车站和汽车站,一个月能介绍百来个。”
我忽然明白,为什么从火车站到周边小区,价格会如此统一。原来有这么一张看不见的网络在维系着这里的生意,让邻近区域相似服务价格始终维持在那个数字上。
离开时已是深夜,火车站依然灯火通明。出站口又涌出一批旅客,几个蹲在路边的人立刻站起身,开始了新一轮的询价。看着他们熟练地穿梭在人群中,我忽然想到,这座城市睡了,但这些隐藏在街角巷尾的交易,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