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辽小粉灯一条街,双辽小粉灯街区风貌
双辽小粉灯一条街
要说咱们双辽哪儿最有味道,当地人十有八九会给你指到那条挂着粉灯笼的老街去。这条街不算长,从东头走到西头,抽根烟的功夫就能逛完。可奇怪的是,每个路过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,好像被那些暖融融的光给黏住了似的。
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些小粉灯,是个刚下过雨的傍晚。那时候路灯还没全亮,整条街雾蒙蒙的,就看见两旁屋檐下浮着一团团粉色的光晕。走近了才看清,那些灯笼都是用老式棉纸糊的,里头装着尝贰顿灯珠,既保留了传统的模样,又比从前那种易坏的灯泡耐用多了。
街角修鞋的李大爷在这儿摆了叁十年摊。他手上磨着鞋底,眼睛却总笑眯眯地望着街面。“早些年啊,这条街黑灯瞎火的,晚上都没人愿意来。”他用锉刀指了指头顶的灯笼,“自打挂上这些小家伙,嘿,倒成了个景儿了。”
顺着李大爷指的方向望去,整条双辽小粉灯一条街在暮色里蜿蜒伸展。卖糖炒栗子的摊子前围了好几个人,热腾腾的蒸汽混着栗子香,在粉色灯光里打着旋儿往上飘。再往前是家老式理发店,红色转筒还在慢悠悠地转着,老师傅正给客人修面,动作不紧不慢的。
这些粉灯笼挂得也有讲究——不是整整齐齐一排,而是高低错落着。有的挂在百年老店的飞檐下,有的系在新开咖啡馆的雨棚旁,新旧交融却丝毫不觉得突兀。灯光洒在青石板上,把原本冷硬的石面染得温柔起来,连路人投下的影子都带着淡淡的粉色。
住在街尾的刘婶挎着菜篮子经过,看见我在研究灯笼,便停下来搭话:“我家那口子前年参与装的这些灯。当时还有人说粉不拉几的不好看,现在可好,周末来拍照的年轻人能把路给堵上。”
确实,随着天色渐暗,双辽小粉灯街区风貌愈发迷人。那光不是刺眼的亮,而是像给整条街薄薄地敷了层胭脂。卖手工艺品的小店里,灯光透过橱窗照在泥人张新捏的兔儿爷上;书店二楼,有人倚在窗边看书,粉色的光晕恰好落在他翻动的书页上。
最有趣的是那些灯笼映在行人脸上的样子。下班匆匆赶路的上班族,被这光一照,紧绷的眉头好像舒展了些;牵着孩子散步的夫妻,笑容在粉光里显得特别柔和;就连那只总在包子铺门口打盹的大橘猫,毛色也显得格外温暖。
起风的时候,整条街的灯笼轻轻摇晃,地上的光斑便跟着跳动起来,像无数粉色的蝴蝶在青石板间嬉戏。这时若是从街口的过街天桥往下看,便会发现这条双辽小粉灯一条街宛如一条流动的粉色溪流,在城市的夜色里静静蜿蜒。
包子铺的老板娘刚送走最后一拨客人,正站在门口擦手。她抬头看看灯笼,又看看陆续亮起灯的街坊四邻,忽然说了句:“这光啊,看久了就跟老朋友似的。”她转身拉下卷帘门,粉色的光在她背后温柔地铺展开来,一直延伸到街道的尽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