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昌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叁小时通话五十元
“妈,我就打一会儿,真的就一会儿。”小张捏着那张皱巴巴的五十元纸币,站在公用电话亭旁边,眼睛盯着计时器一跳一跳的数字。叁小时,这是他这个月的“话费额度”。
你可能要问了,现在谁还缺这点通话时间啊?微信语音不香吗?视频通话不省钱吗?但你知道吗,在南昌某些中学里,这种“50元包3小时”的电话卡,居然在学生中间悄悄流行起来。
这钱花得值不值?
小张给我算了一笔账:“你看啊,现在流量套餐动不动就几十个骋,但是家里路由器旁边信号总是不太好。用流量打游戏还行,真要长时间语音或者视频,卡顿起来能把人急死。”
他说的不是没道理。特别是最近阴雨天气多,网络状况更不稳定了。而这部老式公用电话,音质清晰得就像对方在耳边说话。
“最重要的是,”小张压低声音,“用这个打电话,爸妈查不到记录啊。微信聊天记录一不小心就同步到平板上了,但这个...”他晃了晃手里的电话卡,露出狡黠的笑容。
电话那头是什么人?
我好奇地问小张,这叁小时都打给谁。他掰着手指数:“半小时给外婆,她耳朵不好,视频总是听不清;一小时给转学去外地的哥们;剩下的时间...嘿嘿,你懂的。”
他说的是班里那个扎马尾的女生。两个人住得不远,但不知怎的,用固定电话聊天反而更自在。“可能就像大人们说的,距离产生美?”小张挠着头,自己也觉得好笑。
隔壁班的李同学情况就不太一样。她买这个卡,纯粹是为了省流量。“我爸妈给的零花钱有限,这个南昌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套餐,比开热点划算多了。而且...”她顿了顿,“用这个和在外地上大学的表姐聊天,信号特别稳,不会说到一半突然断线。”
为什么是固定电话?
现在的孩子,不是应该抱着手机不撒手吗?怎么反而用起这种“老古董”了?
教语文的王老师有自己的看法:“这些孩子啊,说是为了省流量、信号好,其实他们也在寻找一种...怎么说呢,一种专注的交流方式。你看,用这个打电话,你就不能一边聊天一边刷视频,反而更投入。”
确实,我观察了小张打电话的样子:身子斜靠着电话亭,手指绕着电话线,时而大笑,时而压低声音说悄悄话。这种专注,在现在这个多任务并行的时代,反而变得稀罕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个学生叁小时通话五十元的套餐,也不是人人都觉得划算。隔壁班的小刘就撇撇嘴:“有这钱我都能买两杯奶茶了,干嘛要站在路边打电话?”
但小张不这么想:“你想啊,五十块钱,换来叁个小时不被打扰的聊天,平均一小时才十六块多,比去奶茶店还便宜呢!”他这笔账算得,连路边小卖部老板都听笑了。
不只是钱的事
其实细想起来,这事挺有意思的。在5骋都快普及的年代,这些南昌的初中生们,反而找回了一种很原始的交流乐趣。
小张说,有一次他和朋友聊着聊着,突然下起雨来。“我就躲在电话亭里继续聊,雨水打在玻璃上,那种感觉...挺特别的。”他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,但眼睛亮晶晶的。
也许对他们来说,这五十元买的不仅仅是通话时间,更像是一个小小的私人空间。在这个空间里,他们可以暂时逃离微信群里的蔼所有人,逃离没完没了的作业通知,就只是单纯地说说话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南昌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现象能持续多久,谁也说不好。毕竟科技发展这么快,说不定明天就有更便宜的流量套餐了。
但至少现在,在每个放学后的黄昏,你还能在街角看到这样的身影:一个穿着校服的学生,靠在橙色的电话亭旁,手指绕着电话线,对着话筒轻声细语。而计时器上的数字,正不紧不慢地跳动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