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同城快约一夜,成都本地速约一晚情
夜色中的成都总带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,九眼桥的灯火映在锦江水面,晃晃悠悠的像是谁的心事。路过兰桂坊的时候,听见几个年轻人靠在栏杆上闲聊,其中一个姑娘笑着说:“这年头啊,连感情都讲究效率。”
这话听着有点意思。想想也是,现在大家都忙,上班赶地铁要快,点外卖要快,连认识新朋友都指望着能快些。前两天还有个老同学在微信上吐槽,说相亲自报家门像在面试,聊不到叁句就问收入房产。他叹了口气:“就不能简单点吗,就像成都同城快约一夜那样,清清楚楚的。”我端着茶杯没接话,心里却琢磨着,这大概就是现代人交往的某种缩影吧。
当约会变成快餐
说真的,现在打开手机,各种社交软件眼花缭乱。左滑右滑之间,仿佛就能找到所谓的“灵魂伴侣”。可实际上呢?大多数人划了半天屏幕,最后还是一个人点外卖看剧。有个在春熙路开咖啡馆的朋友说,他店里常坐着一对对看起来像在约会的人,却各自低头玩手机。“就像完成任务一样,”他擦着咖啡杯,“见面、喝东西、然后各自回家。”
这种成都本地速约一晚情的模式,说实话挺省事的。不用揣测对方是不是想结婚,不用考虑门当户对,甚至不用记住对方生日。但有时候半夜醒来刷朋友圈,看到那些晒幸福的情侣照片,心里还是会空落落的。就像吃多了外卖,突然想念家里煮的那碗清汤面。
我认识个做设计的姑娘,她倒是想得开:“现在这样挺好,大家都明白规则。想要长久关系的自然不会来找我,我也懒得应付那些想要结婚的。”她说这话时正在涂指甲油,头都没抬。可上周看她发朋友圈,写着“连个陪我去医院的人都没有”,设置了仅自己可见。
那些藏起来的期待
表面上大家都很潇洒,说什么“不在乎天长地久”。可人嘛,终究是感情动物。就像我那个号称“不婚主义”的哥们,最近居然在学做饭,原因是新认识的姑娘说喜欢会做饭的男生。他嘴硬:“就是玩玩”,可那本《川菜入门》都快被他翻烂了。
成都的夜晚很奇妙,既能包容速食的感情,也藏着些温柔的意外。听酒吧老板讲过一对,原本说好只是成都同城快约一夜的关系,结果两人都喜欢王家卫的电影,聊着聊着从《重庆森林》说到《花样年华》,现在结婚叁年了。“关键是你得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,”老板说着,往威士忌里加了块冰,“别骗别人,更别骗自己。”
现在的人啊,都把真心藏得太深。就像我表妹,手机里装着叁个交友软件,见面时却连对方眼睛都不敢看。她说怕受伤,可不去尝试,怎么知道会不会遇到对的人呢?
深夜的成都,霓虹灯依然闪烁。有人刚从酒吧出来,挥手道别时说“下次再约”;有人站在便利店门口,给对方发“我到了”;还有人像我一样,慢慢走在回家的路上,想着这些对于相遇的故事。这座城市从来不会评判谁的选择,它只是静静地看着,包容着所有真心或假意。
也许明天,又会有人打开手机,犹豫着要不要发送那条消息。而成都的夜晚,永远准备着新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