奎屯私人工作室品茶,奎屯私人茶室休闲体验
推开奎屯私人工作室的门,茶香就柔柔地飘了过来。这儿的布置挺简单,几张原木茶桌,几把藤编椅子,墙上挂着手写的茶诗。不像那些闹哄哄的茶馆,这里安静得能听见水烧开的咕嘟声。
主人是个穿棉麻衫的年轻人,正不紧不慢地烫着杯子。“今天试试伊犁本地的雪菊?”他说话时手上动作没停,热水顺着紫砂壶口淋下去,蒸起一团白雾。我点点头,看着他先把干茶递过来——金灿灿的花瓣缩成小球,凑近闻有股晒透的太阳味。
茶室里的小讲究
这里泡茶和家里真不一样。光是水温就要控制在85度,主人说太烫会把雪菊烫苦了。注水时要让水柱沿着杯壁转圈,说是能让茶叶舒展得更均匀。我学着他的样子试了试,结果水洒了半桌子。他笑着递来茶巾:“急什么,茶又不会跑。”
第二泡时果然好多了。橙黄的茶汤在玻璃公道杯里晃荡,像盛着半杯琥珀。小口啜着,舌尖先尝到淡淡的甜,咽下去后喉咙才返上来清凉感。我们都没说话,窗外有麻雀落在晾衣架上,歪着头看屋里冒热气的茶具。
隔壁桌来了对老夫妻,丈夫小心地扶着太太坐下。主人给他们换了容量大些的盖碗:“二老还是喝熟普?”老太太笑着点头,转头看见我好奇的目光,轻声解释:“我们每周叁都来,比上班还准时哩。”
藏在时光里的滋味
第叁泡时茶汤颜色更深了,主人往壶里添水时说起这茶的来历。原来是他去年去昭苏采风时,在牧民家院子里晒的。那家小女孩蹲在笸箩前挑拣花瓣,羊群在远处山坡像会动的云朵。“现在喝这茶,还能想起她家门槛被磨得发亮的样子。”
我突然觉得杯里的茶不一样了。原来每片茶叶都带着故事旅行,最后在这个奎屯私人茶室落脚。就像对面那对老夫妻,儿子在南方工作,他们就把每周喝茶当成盼头;像角落里独自看书的姑娘,面前摊着考研资料,偶尔抬头发呆时眼神放空。
主人又续了次水,雪菊的滋味淡了些,但回甘反而更明显。他切换了首哈萨克族的冬不拉曲子,弦声像雨滴落在草原。我忽然明白,大家来这里不止为喝茶,更是找处能让时间慢下来的地方。
临走时买了包雪菊,主人多抓了把放进纸袋:“下次带朋友来,我收着几款天山脚下的野茶呢。”推门出去,街上的车流声重新涌进耳朵。但那阵茶香好像还跟着我,在衣领上,在鼻尖,在刚刚被熨帖过的心头上。